1994年3月17日星期四

成名於大埔:連續三年奪得大埔傑出服務公民獎


還記得1993年初,我跟先母說我要成立一個社會服務團時,先母在他的睡房抱著我哭得死去活來,認為我不務正業,好好讀書,對我大膽的建議,並不看好。後來,我認為是先母擔心我半途而廢,而給我壓力。這種不讓人看扁的精神,令我在卓施成立當年的年底,便已經首次奪得當時區內社會服務的最高榮譽「傑出服務公民獎」。當年得獎的人數不多,但卓施一個組織便取得四席,佔了總數的三分之一。還記得頒獎禮的晚上,先母已離世一個多月,丘頌云校長跟一個忍藏悲傷的孤兒說:「你做了一些3、40歲人也不敢做,做不來的事。」從此,我在大埔便開始為人所認識,當時我剛好16歲。
《首次獲獎,相片內藏玄機;當年我雖傷心,但我已看中一位小學生‘黎博文’,數年後,我把他招攬到卓施,他亦成為卓施一位傑出領袖。據知今日在醫護界發展得相當令人欣慰。》

《已發黃的照片中,看出我是沒有笑容的》





《當年的獎勵是到肇慶考察,這亦是我這一輩子首次踏足國內。》




昨為卓施的實質與精神領袖,我自知不可停步,於是,我們便以「傑出服務公民」作為年終指標,並由我開始積極參加及推薦會員參賽。由於卓施是當時大埔及北區唯一一個學生自務會社,而且在短短兩年之內,已經有超過三份之一大埔區的中學,有卓施的會員。大埔接近所有社會福利機構與卓施都有合作關係。大埔的前輩當時還笑指「卓施」是一個「字頭」,一個身份的像徵。翌年我再次奪「傑出服務公民獎」,卓施亦再次奪得三份之一的獎項。






《授旗禮上,我已成為中學生代表,當時卓施成立只有兩年。》

《當年是去韶關考察,這次考察改變了我很多的價值觀。當時,家裡很窮,但1994年的香港富有得令人咋舌。我們在瑤寨中,竟然豪氣得讓廚了只剩下一條鯪魚;這種反差,令我知道什麼叫「窮」。同時,山區小孩「無鞋可穿、無書可讀」的景象,我到現時仍然在目。離寨前,當地政府一人送了一枚面值$1人民幣的希望工程硬幣給我們。我之後把他變成吊飾,一直掛在頸上。因我知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定程度上傳承了先父的身份,變成了日後的「葉師父」,分別只是先父教武功,而我教政治。





1995年,卓施已經頗具名聲,亦已經發展到以「百人大團」自居。當時,大埔區的大型青年動員活動,沒有卓施的首肯,基本上是萬事不成。當年由社會福利署及區議會合辦的‘冬日送暖’便是最佳一例。不過同年,我在王肇枝重讀中五,並在學生會選舉中受到極大屈辱;言而,這並沒有把我打倒,我反而帶領卓施第三度參選「傑出服務公民獎」,我心裡很清楚,只要我連續三年奪得「傑出服務公民獎」,便會成為歷史紀錄,同時,我最大的目的是為我恩師李家駒留一個記念。最後,我成功創造了歷史。

《與恩師李家駒及丘頌云校長合照,他倆是同學,他倆對我均有知遇之恩。》



還記得在最後一次選拔面試時,我早已準備了一篇講稿,而最豪情壯語的一句話,就是:「無論成功與否,我獎終生不再參選。」這種在高峰時不求進一步的勇氣,反而求退一步的勇氣,令我成就了更多傑出的門生。


《當年去沈陽考察,我根本就無才可演,便唯有寫書法,這門手藝亦是傳自先父。後來,擔任議會主席時,逢年過節,這個手藝也很得街坊喜歡。始終一位年輕人,能寫得一手好字,是讓人感到新奇的。》

其中一位就是今日在皇仁書院任教的李民狄老師,他參選傑出公民的年紀雖然比我稍大了一點,但我鼓勵他四奪傑出公民,把我的紀錄打破。作為一位師父,有什麼比青出於藍更高興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