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星期三

2025年11月19日 - 拜讀呂大樂教授〈「畀人噏吓」的社會意義〉後有感

 


網址及刊文: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6298

立法會選舉提名期結束之後,筆者在內地的學者朋友們,旋即來到香港,並邀請筆者一同到各區田野考察。我們一個周末內去了多個行政區;早午晚連下午茶,合共八頓飯,隨意找了八間「茶記」用膳,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去到邊,食到邊」。在最後一頓晚餐時,學者朋友們在兩瓶啤酒的加持下,向我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你們的茶餐廳,比起疫情之前改變好多,現在都很安靜,大家都好專心吃飯,好像沒有人在討論選舉。

我一面尷尬地回應:可能大家還需要時間去認識參選人吧!另一面卻是想起呂大樂教授日前的鴻文〈「畀人噏吓」的社會意義〉。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有政治,就是因為我們有語言、懂說話,所以用把口「噏吓」是我們的天性;而體制愈順應天道「畀人噏吓」,的確代表社會愈有活力,愈海納百川。正如經典港劇《天與地》的對白:「和諧唔係100個人講同一說話,和諧係100個人,有100句唔同說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因此一個完善的體制,是應該鼓勵市民「見到乜都噏吓」。這是既自然又低門檻,有助公民建立身分認同的社會參與方式之一。

鼓勵乜都噏吓 代表社會開放

還記得筆者在中山大學修讀博士課程的時候,我們必須研習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的經典著作,他在1989年便提出「公共領域」的概念(註1),強調一個開放理性的討論空間,不但方便市民參與政策制定,更有利於形成社會共識;從而提升政策的正當性,令到政府可以及早修正錯誤及回應民意。套用在今天的語境,就是避免政策「內卷」。所以市民能夠自由地表達不同的意見,尤其是對體制的批評,其實對於促進社會發展與凝聚共識,具有積極的作用。

此外,DenhardtDenhardt2000,註2)在「新公共服務」理論中亦指出,政府與市民之間是一種共治關係,市民並非被動者,而是積極參與治理過程的重要持份者;彼此更非平衡線關係,否則就變成「你有你管,我有我活,不相往還,互不交接」。
這是公共行政上最差勁的管治狀態。所以政府要想盡辦法,盡力吸納多元聲音,特別是批評與反對意見,解決矛盾於萌芽之時。至於吸納的方式,可以是制度性設立,但更重要是營造社會討論氣氛。當市民能夠隨時、隨地、隨心地大鳴大放「見到乜都噏吓」;那便不用無處不廣告,也可以向世界展示社會的開放自由與包容。


不宣於口
不代表沒有心噏

既然避免政策內卷是管治的重要任務之一,社會過於安靜或意見趨向單一,我們便必須正視原因。在一個多元,而矛盾是常態的情況下,市民為什麼不願意,又或者不敢於表達意見呢?特別是反對的意見。這個情況在有選舉或代議政制的地方頗為常見。因為即使百貨應百客,選民都有可能無法揀出心儀的代議對象,這是我們需要尊重的公民權利。

但另一個情況,我們可能要更加警惕,就是由Frederickson1990,註3)所提出,過渡強調穩定與秩序的體制,是有可能忽視市民的表達權利與公共參與空間,導致市民對政策失去認同感,甚至不再關心公共事務。這就是所謂「水至清則無魚」。

不過,市民不宣之於口,並不代表他們心裏面沒有想法,沒有思考;大概是他們認為未到時機與政府分享。這個情況在高知識水平社會尤其明顯,不少研究均證明,市民在理性選擇的前提下,他們對傳媒所傳遞的訊息,又或甚是鋪天蓋地的主流資訊,都抱有保留或懷疑態度。他們傾向自我思考,尋找答案,不假外求;所以就算沒有噏出口,筆者相信大多數市民心也在噏!

問題上我們要聽到市民的心聲,比起聽到市民隨口噏吓難上千百倍。關鍵就在於政府與公民社會如何締約,建立互信,便可以由口噏噏,轉為交換心聲,化作政策制定的重要養分,正如唐太宗悼一代諫官魏徵時所言:「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當中的人是眾數,而非單數,更並非只有魏徵一人可以進諫。回顧中國歷史,凡盛世之初,都出現廣開言路這四個大字,道理即在於此。

說到這裏,筆者開始懷念從前的香港電台王牌節目《城市論壇》中的常客──維園阿伯,他是令我們一眾主持覺得難纏但可愛的參加者。他那自製五公升裝寶特瓶擴音器,有時難免擾亂了節目的運作。但每當他聲嘶力歇之後,他便會自行收拾行裝,安靜離去。而留下的老百姓、小市民聲音,卻實在令當時不少官員、代議士自我反省,自覺完善施政呢!

註:

 

1.      Habermas, J.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MIT Press, p. 27.

 

2.      Denhardt, J. V., & Denhardt, R. B. (2000).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0(6), 549–559. https://doi.org/10.1111/0033-3352.00117

 

3.      Frederickson, H. G. (1990).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2025年11月13日星期四

2025年11月13日 - 鳳梨酥是台味的文化符號

 


網址及刊文: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6231

筆者每年也會回去台中老家好幾遍,探望年事已高的親人。每次回去,總會有一些香港好友,請我為他們去台北的老字號「佳德」,買好幾盒鳳梨酥回港品嚐,不過我每次看到佳德門外的人龍,也感到快要暈倒。還記得小時候,台灣的伴手禮是沒有鳳梨酥的,台灣親友來港探望我們的時候,最上品的伴手禮當然就是一大塊的豬肉乾,甚至牛肉乾;其次就是非常下飯的豬肉鬆、旗魚鬆;還有就是有滿滿台味的零嘴小吃冬筍餅。

不過上述的伴手禮大多數是高鈉食品,含鹽和糖份較高,慢慢就成了童年回憶中的老味道。反而,鳳梨酥自1980年代出現以來,逐漸成為送禮自用的佳品。而且產品不斷推陳出新,除了有古早味的冬瓜蓉鳳梨酥、口味大眾化的純鳳梨酥、嚴選金鑽鳳梨製作而成的土鳳梨酥之外,還有新派潮物法式柚香鳳梨酥等。加上政府與商界也大力推動,例如:微熱山丘的鳳梨酥,便經常出現在台灣對外的文化交流活動之中,用作送給嘉賓們的禮物。

台北鳳梨酥文化節曾經一度是烘焙業界的盛事;去年台灣燈會,台南的府城400限定鳳梨酥禮盒也非常受歡迎。鳳梨酥的普及,對鞏固了台灣水果王國的美譽有明顯作用。有報道指鳳梨酥年銷量最高達1億塊,總銷貨價值最高達20億新台幣。可見一塊輕輕的鳳梨酥,對讓世界看見台灣來說,重量非同凡響。

 

鳳梨是艱苦歲月中的甜味

日治時期的台灣,糖是一般老百姓難以品嚐到的好味道。大家只要觀看台劇《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就會知道糖的原材料甘蔗在當時的重要性。從前台灣的甘蔗生產,接近完全被日本控制。陳慈玉指出,日治時期台灣對日本的出口佔比由1897年約55.1%提升至1942年約91.38%(註1)。在各類出口當中,砂糖一直位居出口前列,對日輸出量由1898年約235公噸增至1943年約9120公噸,即短短45年內增長接近39倍。

在這個資源短缺、生活艱苦的環境背景之下,台灣的先輩們是極難有機會嚐到甜味,更不用說是整塊鳳梨酥。這個情況延伸到國府遷台,台糖成立也沒有明顯改變。始終砂糖出口對當時的國民政府來說,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所以我們不難發現,不少台灣的長輩們都有蛀牙問題。這除了是個人衛生問題外,另一個可能性,就是他們年少的時候,大量飲用既便宜、又有甜味的煉奶造成的後果。

當時,老百姓們最有機會嚐到甜味,就是在喜嫁之時的喜餅。在各類喜餅之中,其中一款非常受歡迎的就叫鳳餅,其原材料就是以冬瓜蓉混合台灣鳳梨蓉製成(註2)。每當我們嚐到鳳餅的甜味,就知道有親朋好友要辦喜事了!這個製作方法,既是傳統,亦是罕有。因為當時的台灣鳳梨,主要用途是製成罐頭,出口至美國、日本等地,成為台灣重要的外匯收入來源(註3),而非製作喜餅。但鳳餅的褪變就成為了今日鳳梨酥的初型。

 

在地文化傳承:從喜餅到國民手信

時至今日,一顆鳳梨足以讓世界看現台灣,也讓人認識到台灣的本土文化。根據台灣農業部的資料顯示,台灣2024年外銷鳳梨量創新高,約為21529公噸,截止20248月,對外出口金額約2392萬美元。當中有10980公噸是出口到日本。另一邊廂,台灣鳳梨在新南進政策下,自2021起出口到東南十國的銷量也穩步上升,相信台灣鳳梨的甜味與數量,完全可以滿足他們製作菠蘿冰、雜果冰的需求。

而誕生在1980年代、台灣烘焙業前輩精心研發的鳳梨酥,至今仍然是最夯的國民手信之一。鳳梨酥為人喜愛,並非一句「方便好呷!」便足以解釋。它背後所包含的是先輩們對土地的感恩,也是一種祝福。鳳梨酥前身的鳳餅,本身就是代表一份歡欣,是為了婚嫁報喜而造。而鳳梨在台語中,有「旺來」的意思。所以每逢新年,我們也會看到家家戶戶都會在家中,放置鳳梨;走春拜廟時也會帶上鳳梨,目的就是沾沾喜氣。希望在新一年「旺來」。

有時,我們也會看到民眾選用肥美的白蘿蔔,這不是跟廣東人一樣,要用來「砸年」,而是代表「彩頭」,愈肥美的大白蘿蔔,就是代表愈好彩頭,這個結合台日文化的彩頭酥故事,筆者將來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

常言道「文化就是台灣最好的伴手禮」,相信一顆鳳梨,已經夠我們去向外國朋友介紹水果王國的百年發展。不過,我們向好友們獻上祝福,送上一整顆鳳梨,好像不太方便。台灣製造的鳳梨酥,正好可以充當宣傳大使,同樣可以讓世界感受到台灣深厚的文化魅力。

 

美食有利兩岸民間互動

而且美食是最容易打開話匣子的工具之一,特別是現在兩岸關係緊張,人民互動大不如前的情況下,分享美食可能是政治以外,既可以讓大家透透氣,也可以放下立場身段的好時光;也因為這個原因,任何涉及台灣美食的節目,也應該要謹慎處理。否則在聽者有心的情況下,從前香江論壇主席江素蕙的名句:你不懂我!又會再次出現在大家的腦海之中。

好像早前有內地網紅帶備鳳梨酥,到馬場町悼念在大陸劇《沉默的榮耀》中身亡的吳石(註4),讓不少台灣民眾覺得充滿喜感。原因是1950年的台灣,還沒有出現鳳梨酥呢!這批網紅要不是拜錯墳頭,就是劇中的吳石吃錯了鳳梨酥!筆者相信在滿足網絡自由的條件下,劇組人員對歷史的把握,應該可以更為精準,更易引起台灣民眾的共鳴。我們千萬不要輕看這些喜感話題,日積月累下來,不但無法拉近兩岸人民的感情,更會合理化台獨支持分子的你我之別論述。

 

註(點擊文字查看內容):

1.          陳慈玉(Tsuyu Chen)(n.d.)。〈日治時期的出口產業的流通機制〉[會議論文,Session C3: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nd Social Control in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世界台灣研究會議(WCTS),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n.d.)。〈鳳梨酥|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3.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2022)。〈黃金歲月:台灣鳳梨罐頭行銷全球〉,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4.          三立新聞網(n.d.)。〈中國遊客赴馬場町焚金紙悼念吳石民眾譏嘲民馬場町湧紅色景點?中國客朝聖釀環境髒亂〉[YouTube影片]


 


2025年11月1日 - 「灣區台胞社會融合與青年文化認同學術交流會」


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20251113). 灣區台胞社會融合與青年文化認同學術交流會圓滿落幕. QQ.com. . https://mp.weixin.qq.com/s/heckxzkWylH4EbtpoTIR8Q

// 111日上午,由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主辦的灣區臺胞社會融合與青年文化認同學術交流會成功舉辦。

會議特邀廣東省委台辦左飛科長、廣州市台聯廖如會長、謝江武專職副會長、陳以怡秘書長蒞臨指導,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萬曉宏教授、黨委廖克環副書記出席,同時彙聚了來自廈門大學、福建社會科學院、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深圳大學、廣州大學等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十余位專家學者共同參與。


首先,萬曉宏副院長代表學院向各位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回顧學院在兩岸關係研究領域的學術積累,並強調本次學術交流會對於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臺胞社會融合研究的重要意義。

隨後,會議進入專題研討環節,聚焦“在陸台青的融合路徑與關係網絡”與“數字社交與文化交流中的認同構建”兩大主題。上下半場共有十位學者先後作專題報告,從多元視角切入,深入剖析了兩岸社會融合的現狀與未來路徑。

在交流與討論環節,與會學者圍繞兩岸社會文化交流與身份認同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充分交流中增進了理解,在觀點碰撞中凝聚了共識。



最後,學院黨委廖克環副書記對會議成果進行全面總結。他充分肯定了本次會議在理論探索與實踐參考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期待以此次交流為新的起點,繼續攜手為推動兩岸關係研究與同胞福祉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