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址及刊文: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6298
立法會選舉提名期結束之後,筆者在內地的學者朋友們,旋即來到香港,並邀請筆者一同到各區田野考察。我們一個周末內去了多個行政區;早午晚連下午茶,合共八頓飯,隨意找了八間「茶記」用膳,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去到邊,食到邊」。在最後一頓晚餐時,學者朋友們在兩瓶啤酒的加持下,向我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你們的茶餐廳,比起疫情之前改變好多,現在都很安靜,大家都好專心吃飯,好像沒有人在討論選舉。
我一面尷尬地回應:可能大家還需要時間去認識參選人吧!另一面卻是想起呂大樂教授日前的鴻文〈「畀人噏吓」的社會意義〉。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有政治,就是因為我們有語言、懂說話,所以用把口「噏吓」是我們的天性;而體制愈順應天道「畀人噏吓」,的確代表社會愈有活力,愈海納百川。正如經典港劇《天與地》的對白:「和諧唔係100個人講同一說話,和諧係100個人,有100句唔同說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因此一個完善的體制,是應該鼓勵市民「見到乜都噏吓」。這是既自然又低門檻,有助公民建立身分認同的社會參與方式之一。
鼓勵乜都噏吓 代表社會開放
還記得筆者在中山大學修讀博士課程的時候,我們必須研習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的經典著作,他在1989年便提出「公共領域」的概念(註1),強調一個開放理性的討論空間,不但方便市民參與政策制定,更有利於形成社會共識;從而提升政策的正當性,令到政府可以及早修正錯誤及回應民意。套用在今天的語境,就是避免政策「內卷」。所以市民能夠自由地表達不同的意見,尤其是對體制的批評,其實對於促進社會發展與凝聚共識,具有積極的作用。
此外,Denhardt與Denhardt(2000,註2)在「新公共服務」理論中亦指出,政府與市民之間是一種共治關係,市民並非被動者,而是積極參與治理過程的重要持份者;彼此更非平衡線關係,否則就變成「你有你管,我有我活,不相往還,互不交接」。
這是公共行政上最差勁的管治狀態。所以政府要想盡辦法,盡力吸納多元聲音,特別是批評與反對意見,解決矛盾於萌芽之時。至於吸納的方式,可以是制度性設立,但更重要是營造社會討論氣氛。當市民能夠隨時、隨地、隨心地大鳴大放「見到乜都噏吓」;那便不用無處不廣告,也可以向世界展示社會的開放自由與包容。
既然避免政策內卷是管治的重要任務之一,社會過於安靜或意見趨向單一,我們便必須正視原因。在一個多元,而矛盾是常態的情況下,市民為什麼不願意,又或者不敢於表達意見呢?特別是反對的意見。這個情況在有選舉或代議政制的地方頗為常見。因為即使百貨應百客,選民都有可能無法揀出心儀的代議對象,這是我們需要尊重的公民權利。
但另一個情況,我們可能要更加警惕,就是由Frederickson(1990,註3)所提出,過渡強調穩定與秩序的體制,是有可能忽視市民的表達權利與公共參與空間,導致市民對政策失去認同感,甚至不再關心公共事務。這就是所謂「水至清則無魚」。
不過,市民不宣之於口,並不代表他們心裏面沒有想法,沒有思考;大概是他們認為未到時機與政府分享。這個情況在高知識水平社會尤其明顯,不少研究均證明,市民在理性選擇的前提下,他們對傳媒所傳遞的訊息,又或甚是鋪天蓋地的主流資訊,都抱有保留或懷疑態度。他們傾向自我思考,尋找答案,不假外求;所以就算沒有噏出口,筆者相信大多數市民心也在噏!
問題上我們要聽到市民的心聲,比起聽到市民隨口噏吓難上千百倍。關鍵就在於政府與公民社會如何締約,建立互信,便可以由口噏噏,轉為交換心聲,化作政策制定的重要養分,正如唐太宗悼一代諫官魏徵時所言:「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當中的人是眾數,而非單數,更並非只有魏徵一人可以進諫。回顧中國歷史,凡盛世之初,都出現廣開言路這四個大字,道理即在於此。
說到這裏,筆者開始懷念從前的香港電台王牌節目《城市論壇》中的常客──維園阿伯,他是令我們一眾主持覺得難纏但可愛的參加者。他那自製五公升裝寶特瓶擴音器,有時難免擾亂了節目的運作。但每當他聲嘶力歇之後,他便會自行收拾行裝,安靜離去。而留下的老百姓、小市民聲音,卻實在令當時不少官員、代議士自我反省,自覺完善施政呢!
註:
1.
Habermas, J.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MIT Press, p. 27.
2.
Denhardt, J. V., &
Denhardt, R. B. (2000).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0(6), 549–559.
https://doi.org/10.1111/0033-3352.00117
3.
Frederickson, H. G. (1990).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jpeg)
.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