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址及刊文: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5321
隨着「726全台大罷免」出乎意料地大失敗,8月23日的大罷免已經沒戲。至於特朗普宣布對台徵收對等關稅20%,不但印證了筆者去年的預言,台灣要有被特朗普出賣的覺悟(註1);更令人嘩然的是,台灣的稅率,竟然較進出口均不是以美國為主要貿易伙伴的印尼,以及既不民主自由、又陷人道危機的剛果民主共和國為高。雖然賴清德政府表示,20%的對等關稅是暫時性,但在沒有比較,便沒有傷害的情況下,特朗普不留情面的一記耳光,實在令賴清德政府很難自圓其說!
今年暑假,台灣島內外均是處於一個悶鍋狀態,卻無阻港人遊台的熱情。根據台灣交通部觀光署(下稱:觀光署)推算(註2),2025年約有900萬人次旅客訪台,當中8%來自香港;集中統計6至8月港人遊台人次,港人自疫後復常至今的三個暑假,均是名列第一,包括2023年的38萬人次、2024年的80萬人次及尚在統計中的2025年,迄今已有超過72萬人次遊台。難怪台北西門町街頭,隨處均可以聽到廣東話。
從路邊攤走向觀光夜市
話雖如此,筆者日前收到一位讀者的新聞分享,指台灣夜市不再吸引,並引述網民表示:「天氣熱、環境又差、(夜市)現在價格也不親民,要花那些錢還不如去百貨公司吹冷氣吃美食街」的報道(註3)。筆者相信對很多遊客來說,台灣夜市是他們的指定行程,但我們對他的沿革可能並不清楚。
不斷面對挑戰的台灣夜市,部分或許已經風光不再,例如高雄的六合夜市。但筆者相信夜市的盛衰,不是一句「天氣熱、環境差、價錢貴」便足以下定論;在一定程度上,夜市是反映台灣社會發展的轉變。
還記得小時候,台灣是沒有夜市這個概念,更不用說小吃。當時台灣的生活水平與今日有天淵之別,辛勤而收入足襟見肘的台灣人,往往是很難「上館子」(即去餐廳、酒樓)用膳;前輩們為了吃個粗飽,便只好在「路邊攤」處理三餐問題。只要我們細心觀察,便會發現最傳統的台灣夜市美食,是離不開粥粉麵飯這四大天王,例如炒粄條、滷肉飯之類。這些美食明顯不是小吃,而是用來填肚子的。
大翻新吸引四方客
隨着70至80年代,香港經濟非常繁榮,遊台人數與日俱增,這類極具大笪地風味的路邊攤,令港人趨之若騖。無奈碗粿、擔仔麵等美食分量過大,店家為了讓遊客多嚐幾家美食,也方便他們多賺幾個錢;便把上述美食份量逐步減少,後來便成了今日分量剛好,足以淺嚐的夜市小吃了。
路邊攤的興旺,雖然吸引了不少遊客,也製造了不少基層就業機會,但也同時會衍生衛生與治安問題。有見及此,當年的台灣政府便以類似官督民辦的方式,在1987規劃了台灣第一個夜市,就是現在的台北華西街觀光夜市(註4)。這個夜市從名字與地理上,已經說明了當年的台灣政府所針對的對象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現在經常說的台灣夜市,正式的名稱是「觀光夜市」,消費客戶群明顯已經不再局限在地勞動人民,也包括了遊客。那既然要吸引四方遊客消費,濕答答、髒兮兮的路邊攤,便必須大翻新。至於,華西街位處萬華區,萬華區舊稱「艋舺」,近年台灣有一些以幫派做主題的電影,都以艋舺做片名和背景,便可知當年的治安是多麼讓人擔心,令遊客卻步。
隨着華西夜市成功處理了衛生與治安問題,又吸引大批遊客「觀蛇」。全台各地,特別是北部的觀光夜市,便如雨後春荀般陸續出現。保守估計現時全台22個縣市當中,有超過300個觀光夜市。即平均每個縣市有十個以上。根據觀光署《2023年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報告》指出,有高達78.4%旅客認為夜市是台灣的「必去之地」(註5)。可見夜市是不少遊客的台灣印象。
夜市的時也命也
不過另一邊廂,夜市可能只是表面風光。根據台灣主計總處截止2023年6月的統計數字反映,夜市攤販的數字比2018年少了7.4萬攤,只剩下23.3萬攤,創下自1988新低記錄。而從業人員只剩下35.7萬人,數字亦較1993年的37.1萬為少(註6)。反映台灣的夜市雖然很多,但基層受惠人數卻不成正比。
首先,筆者同意天氣對夜市的營運有極大影響,但這並不是網民所指的天氣炎熱。台灣的夏天,焚風處處,早上掠的衣服,還未到吃中午飯,已經給大太陽完全曬乾。不過,天氣炎熱其實是無阻遊客的熱情,否則泰國的河濱碼頭夜市、喬德夜市早就已經可以關門大吉。而是台灣的夜市真的要看天吃飯。台灣的暑假旅遊旺季,是與颱風季節重叠的。加上全球暖化,令風暴增加;今年暑假的丹娜絲與竹節草兩次颱風襲台,已經令不少夜市超過十日不能營業。當中,還未計算風暴過後的維修時間。這不但嚴重影響到攤販的收入,最要命的是滿目瘡痍的夜市,著實令消費者的興致大減。
其次,我們從前的夜市印象,是要靠紙本地圖與旅遊雜誌去親身體驗,過程中難免踩雷。現在只要我們在網絡上,以「銅板(即50元新台幣)美食」為關鍵字搜尋,不少網站都可以提供大量參考資料,食肄還要開在夜市附近。大大降低了消費者光顧夜市的意慾。加上,台灣農業部一直透過不同的手段,保障農產品;所以一般食肆跟夜市的食材成本與售價,是不會差別天壤,夜市就自然地被比下去了!
還有,從前交通沒有現在那麼方便,夜市除了賣吃的,也是民眾一份心靈安慰。台灣的經濟發展一直是重北輕南,因此不少南部的年輕人,都希望到北部發展,以賺取較理想的收入。在沒有高鐵的年代,我們乘坐台鐵從台北到台南,在不誤點的情況下,動輒也需要三至五小時以上。時間成本令不少台灣人未必可以逢年過節回鄉團聚。夜市在這個時候,便發揮了治療思鄉病的作用。例如在端午節時,北部的夜市是會找到南部糭的影子。如今高鐵拉近了南北距離,宅配的高速發展,更令到不少思鄉食品,已經可以直接送到府上,夜市這個重要角色便不復再。
而且,夜市的營運模式,恐怕難與台灣的新生代產生共鳴,這才是夜市的致命傷。眾所周知,年輕人的消費意欲較其他年齡層強,而年輕人現在最喜歡光顧的食肆,往往是「相機食先」的打卡店。可惜,夜市的裝潢與人潮,就是不方便年輕人打卡。加上夜市的遊戲,例如撈金魚、套圈圈,經常讓人空手而回。相比受「保證取物價格」限制的抓娃娃機,年輕人自然覺得物有所值,樂此不疲。導致不少夜市遊戲,成為布景裝飾了!
其實筆者在台中的老家,經常也有廟會。筆者發現廟會堂前的墟市美食與夜市名物大同少異,已經感到夜市攤販實在搵食艱難。不過,筆者亦不敢對台灣夜市過分悲觀。原因是夜市並非只有美食,他還內藏一種獨有的台灣文化,例如基隆廟口夜市的甜不辣,原來是與葡萄牙人守齋期的炸四季豆與日治時代的天婦羅有關;這種具玩味在地文化,相信對不少遊客來說,仍是具有相當的吸引力。何況,消費者光顧夜市的自由意志,正正在彰顯民主政體下的公民,享有理性選擇的權利。所謂:有得揀,先至係老闆嘛!
註:
1. 葉振東,2024年11月8日,〈特朗普回鍋:台灣的黑暗時代〉,灼見名家。
2. 交通部觀光署,2025年,《2025年觀光預測與市場分析報告》。
3. 《am730》,2025年7月13日,〈台灣夜市不再吸引?網民批食物貴環境差 專家稱市民改往一地方消費〉。
4. 交通部觀光署,佚名,〈華西街觀光夜市〉,交通部觀光署。
5. 李艾庭,2024年8月6日,〈外國人最愛夜市不是饒河、寧夏!第1名狂吸240萬人,最喜歡景點故宮只排第5〉,食尚玩家。
6.
洪凱音,2024年5月30日,〈3因素衝擊!全台攤販5年少7萬家 年營收大縮水〉,CTWAN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