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3日星期六

2021年1月23日 - 《第九十四集》黎可欣 (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醫療體系及政策研究所助理教授) :青年對政府的信任度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原聲轉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28778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GZkB0Sm-u0

本集簡介:

隨著社會風波持續,市民對政府的看法都愈趨兩極,而這現象於青年間更顯而易見。今集嘉賓,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醫療體系及政策研究所助理教授,黎可欣及其他學者早前獲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撥款進行研究,發現有百分之87的高中生不信任政府,連帶對社會的不信任程度都大幅上升。比較20201229由香港民意研究所發佈的民調中發現,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度只有百分之29。兩組數據顯示,政府想得到信任,也十分難!希望得青年人信任,應該難上加難。

高中生作為香港的未來棟樑,對香港政府的信任度低處未算低,香港的未來是否令人十分擔心? 他們與特區政府之間的關係劃上句號,對特區政府施政會造成什麼影響?長遠而言,會否令一眾青年不願意加入政府,造成管治失效?亦令港人治港無以為繼?

過去,政府有利用不同渠道與青年溝通,希望可以走近年青一群,但似乎未見成效。而今次研究亦有建議政府建立「青年鄰社網路平台」,究竟這類平台有沒有可能改善到彼此的關係?又應該從何著手,令雙方放低成見,踏出破冰第一步?
年青一代和政府建立不到互信的關鍵究竟是甚麼,而政府的青年政策,到底又有沒有機會扭轉乾坤?青年發展委員會又需不需要負上責任?有請今集嘉賓,黎教授跟我們一起討論如何製造轉機。

參考評論:




2021年1月23日 - 玉乃光純米吟釀招財白狐

 一款有熟悉京都甜味嘅平民家常酒,室溫飲用都唔錯!




2021年1月18日星期一

2021年1月16日 - 《第九十三集》民主黨主席羅健熙:民主路,如何忠誠?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27582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h_4UtbdtJk

本集簡介:

上年11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香港特區政府褫奪四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的資格,隨後超過九成的民主派議員決定辭職。而今年16日,警方以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為理由,拘捕53名曾於上年7月參與立法會選舉初選的民主派人士。保安局局長李家超更表示這些人士「歹毒地」圖謀癱瘓特區政府。預計未來民主派人士在香港的民主路上,更寸步難行。

而作為香港傳統民主派老牌大政黨,民主黨的黨章提及要在香港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支持建立民主中國,而他們要在尊重現行政治制度的同時,實行「議會路線」,在議會內向政府表達反對聲音。但於2019年區議會選舉中,本土派人士當選的數量是傳統泛民的兩倍。面對本土派的興起,現在民主黨應否繼續堅持建立民主中國的原則?

反修例風波爆發後,較激進的本土派力量急速膨脹,傳統泛民政黨號召力大不如前。本土派在社會及政治層面的立場都與傳統泛民存在分歧,影響民主陣營之間的合作,對傳統泛民造成嚴重打擊。面對已控制立法會的建制派和本土派的兩面夾攻,究竟現在傳統泛民有甚麼辦法可以走出這個內憂外患的困局?

今集我們請來民主黨主席羅健熙,跟我們討論未來民主派如何繼續走上香港的民主路。作為民主黨歷任最年輕的主席,嘉賓有甚麼建議給民主黨去繼續為香港爭取民主?他們又要做甚麼,才能得到現在年青人的支持?


2021年1月9日星期六

2021年1月9日 - 《第九十二集》陳劍青 (本土研究社成員) :香港土地政策與房屋規劃

 節目播出後,在《立場新聞》 ,原聲轉載。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26288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YJk0tIzDDk&t=1s

本集簡介:

「香港地」買得起樓都不代表住得好。陳劍青所屬的本土研究社就發現在2019年,每8個一手樓盤,就有一個是「納米樓」。上車固然是港人的一大難題,但是對年輕人而言,上車簡直是遙不可及。政府現時的長遠房屋政策主力希望大大增加房屋供應,到底是否真的紓緩到長久以來困擾香港的房屋問題?抑或只是「跑數」而忽略了港人對於一個「家」的需求?

土地供應不足困擾香港多時,政府建議多種方法去增加土地。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需耗資至少六千億元的「明日大嶼」,到底是否可以有效增加可用土地?或會淪為單純配合大灣區發展,對港人百害而無一利的政治任務?

市民關心的不只是「明日大嶼」,還有像是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犧牲少少樹木,換取「插針樓」又是否值得呢?本土研究社一直倡議發展棕地,近八成都是私人業權擁有,發展它們的過程又會否太漫長,要下一代港人才有得住?

房屋問題並不是起完樓就完,隨之以來的還有城市規劃。林超英說住屋問題當中亦牽涉規劃失誤。政府在致力增加房屋供應時,有否忽略新發展區或舊區的基建及配套需要?政府應如何才避免到土地規劃失敗,以免區區都變成「哪裡只塞駿業里」?

除政府外,民間研究對土地及房屋政策亦十分重要,查冊及國安法又會否令陳劍青擔心本土研究社的前路?他們又可以如何自處?



2021年1月2日星期六

2021年1月2日 -《第九十一集》彭鴻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 :高危群組接種疫苗安排

 

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724897

Youtube 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OiySHOXAc4

本集簡介:

上個月,特首宣佈成功購入三款不同疫苗,其中兩隻疫苗於今年初到港。

政府在中國科興疫苗仲未公布第三期研究數據的時候就已經宣布將會於年初提供該疫苗予市民,令到有不少市民對疫苗無信心。直到現時,這疫苗的有效性都能未確定到,第一批接種的市民是否成為「白老鼠試藥」?

現時安排疫苗到港後,長者、長期病患者等高危群組會首批接種。但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醫生則表示接種疫苗後都依然會有機會感染到新冠肺炎,亦都可以繼續傳染畀其他人。在市民對疫苗欠缺信心的情況下,唔係個個都願意接種的話,會唔會反而令疫情再一次大爆發呢?

遇上抗疫的重重難關,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政府應該提供更多疫苗資訊畀市民,消除疑慮、增加對疫苗之信心。亦有政黨調查就指有過半數香港市民都支持強制打疫苗,以達致「群體免疫」的效果。但是強制打疫苗涉及侵犯市民的權益,到底病人權益同公共衛生又應該如何取得平衡?

面對市民各種疑慮,特首表示市民可以去不同地方接種自己想接種的疫苗,有幾多願意接種的市民會選擇接種中國科興疫苗?抑或個個都會希望用到兩隻歐洲疫苗?但由醫生上門到安老院舍接種的老友記,佢哋會否無從選擇?長者們又會唔會懂得揀合適自己的疫苗呢?

今集我們邀請到彭鴻昌幹事與大家傾傾高危群組接種疫苗的安排。


2021年1月1日 - Edwin Fox Marlborough Sauvignon Blanc 2019

呢款白酒,果然有一種令台灣人好鍾意嘅石榴清新香味。Aftertaste 比較薄,係酸甜適中嘅傾計酒。現在咁平,有可能因為時間唔啱,隻酒炎夏飲用,應該幾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