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5日星期一

2011年9月5日 - 反對「擋」

原文:
今年中秋特別忙,因為中秋過後;便是新一屆區議會選舉的報名期。由是次區議會選舉開始,香港正式步入了選舉年;一年之內上至特首、立法會,下至區議會也會全數換班。鹿死誰手,今天還不好說;但這數年香港的政治氣氛實在不太健康。社會彌漫著一種「反智式討論」氣氛,而且往往是「先判後傾」。深黯公共行政與政治的大賢們,大部份無力地「龜縮」在象牙塔內,或是在現行的學制之下,已經難以有所作為。在這社會制約失去平衡情況下,香港的發展便成了「膠過硬膠」的局面。

最明顯的反智行為,便是敵對陣營與各「打手」,經常為有志從政者「對號入座」。例如「開口一句『激進份子』,埋口一句『保皇黨』」;然後互數對方三百條擬似罪行,接下來還有什麼空間可以「傾」呢?更不用談交流政見了。類似以上厭惡場面,上數至亞里士多得時代,已明確知道「不利於公共理性討論空間」。但二千多年前的告誡,今天卻發生在香港。

筆者對這類「對號入座」的行為絕對嗤之以鼻;無奈,香港在行政主導 + 比例代表制的格局之下,實在難以以「執政」、「在野」來形容各政治陣營。至於什麼「親北京」、「親政府」、「泛民」陣營只是方便了傳媒的報導,而過於「籠統」。唯獨「建制」與「反對」派這兩個難以比較的形容,反而最為具體。以及在選舉時,最能讓選民知道心儀的選民政治取向。

盧兆興博士與蘇穎欣小姐就「政府與反對黨的關係」曾經向立法會提交聯合意見書,詳情請參閱立法會CB(2)711/02-03(02)號文件。當中援引英美對「反對黨」的定義,並指出「鑒於英、美兩國對反對黨有不同的定義,就這詞訂明普遍認同的定義實在困難。」所以,這個結論,便是沒有「結論」。

不過,香港的「反對黨」卻成功地自我定型,振振有詞地認為未落「真普選,真民主」的特區政府先天理曲,又得力於立法會的「龍門」角色,便把梁山泊「替天行道」的杏黃大旗,換上了「公義民主」,然後逢政府必反。即使壓根兒的民生議題,也一樣「有殺錯、無放過」。

根據亞當、普沃斯基在「民主與市場 - 東歐與拉丁美洲的政治經濟改革」一書中曾提及:「…若反對派的反對過於激烈,民主有可能受到威脅。尤其是在經濟困難(香港的通漲與貧富懸殊越趨嚴重)的情況下,頑固的反對有可能導致無法治理的局面。」這個「簡易清」的描述,恰恰道出了香港現時的情況;支持民主的反對黨,反而「擋住」了香港的民主發展。香港回歸快要15年,真的「從前港英的好,今天中央的差」?還是我們這群「演員」的責任,這個留白,真值得我們在這個選舉年中反思、再反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