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7日星期三

2007年1月17日 - 「馬修」!為何不是「馬改」?

由此可見,馬英九空有改革之心,而無改革之實。 [文/研究員 葉振東] 

每逢在台灣大選或是重要官員任免之後,我們便經常聽到一些「什麼修、什麼修」之類的放風喊話。一方面從政者了解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很多選舉時的承諾根本無法兌現,如果把選舉時的亢奮情緒帶入施政,很容易便 會「坑死」自己;另一方面,從政者亦希望透過類似的放風喊話,提出新的施政方針,讓支持者更了解屬意黨派的最新方向及定位;試探一下支持者對相關方向及定位的反應。當年,謝長延上任行政院院長時提出,被視 之為「謝修」的「和解共生」路線便是最佳一例。如今馬英九飲恨高雄市市長選舉,元旦宣示便提出要「朝野和解」、「理性問政」、「協調立法院黨團」及「處理黨產」四大方向。觀乎這四大方向,層層推進,有條不 紊,我們可以視之為馬英九的改革,但為何傳媒只「放大」「朝野和解」一項,並冠以「馬修」一詞呢?因為馬英九非「不能」改,實也「不為」改。

「老」大不掉,如何去改?
國民黨是現存世上少有的「百年老店」,黨內的制度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幾經「翻新」,但總體的架構、運作模式、以至黨內文化其實一直也沒有多大的變動。最明顯的「黨政軍分家」及「黨商分家」也不過是屆服於 時勢而推行。國民黨內那「唯我獨大」的抗爭文化更是牢不可改。今日國民黨對民進黨的「全面敵視」,只不過是昔日「完全仇視」共產黨的翻版。馬英九認為「國民黨與民進黨差距再大,也大不過我們與共產黨的差距 !」但要知道國民黨與民進黨是每一天都有利益衝突,國民黨的立委每一日也生活在抗爭當中;反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互動便變得無關痛癢。所以,馬英九希望朝野和解,達至「理性問政」根本是天方夜譚。 

大大時代,無力去改。
自從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之後,陳水扁、謝長延、王金平及蘇貞昌均先後提出朝野和解這個主張,但均無功而還。何解?冰封三尺絕非一日之寒。加上,今次馬英九提出的時間亦不合時宜;今年年底,台灣將進行立法委 員改選,席次將會減半,競爭勢必更加激烈。現任立委間的明爭暗戰已經相當白熱化。表面上馬英九的主張將有利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但實際上以台灣現時藍綠分明的政治實況,中間選民佔的比例並不算多,他們只有 在極大的選戰中才有機會扮演「決定性小數」的角色。怪不得,侯彩鳳、黃昭順及許舒博等藍營立委怒指馬英九「完全不了解立委的生活」。馬英九的主張又試問有誰會遵從呢? 

妄自尊大,無心去改。
馬英九任專職黨主席之後,在短短一個月之內便作出多項人事更換,狀況百出。馬英九的部署明顯是為了2008 總統大選及抗衡王金平作準備;可是,他那獨斷獨行,甚至近乎獨裁的處事作風,原全得不到黨內同工的認同 。試看詹春柏含恨上任國民黨副主席。吳敦義以立委的身份走馬上任秘書長。馬英九還要五度慰留組織發展委員會主委廖風德。馬英九是次的人事變動,赤裸裸地告訴民眾,國民黨內的協調嚴重不足。遙想七十年前,蔣 介石都懂得「先安內、後攘外」這個道理。馬英九若真心想有一翻作為,必須「以人為本,將心比心」,否則皇命不行,「協調立法院黨團」及「處理黨產」就更是空話。

由此可見,馬英九空有改革之心,而無改革之實。他所提出的論調,更是「舊酒新瓶」。若黨內民心不足持,年底立委選舉,馬英九再失一城,他的總統之道將會更加崎嶇。傳媒抱著「看破不說破」的態度去形容他的主 張是「馬修」,算是給了面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