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young_politician/episode/1010859
Youtube 頻道: https://youtu.be/jBQkwSDq4qM
早前在報章看到了呂大樂教授的鴻文,題為〈發表預算案屬常規 政府表現如遭「突襲」〉(刊2025年3月7日《明報》)。文中提出了兩個非常好的公共管理觀察:第一,特區政府低估財政預算案的反彈,而且沒有做好預案;第二,「紅隊」的作用應該是失效了!最後可能導致市民變得「冇心機講」、「冇你咁好氣」、「唔想再講」、「講嚟無謂」、「講嚟嘥氣」。
「全面管治權」需留空間
文章引起筆者反思,當初中央「完善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之目的,就是要體現與推動賢能政治。理論上呂教授的觀察,是不應該出現在「由治及興的過程中」的香港。關鍵就在於「全面管治權」是需要留有空間,張冠是不能李戴。
在「全面管治」下的香港,硬制度與內地趨向類似,是無可避免的;但制度可以改,選拔人才的模式沒有變,制度便沒有了靈魂。
內地的政策制訂過程,是追求一種慎議式民主,是透過協商取得民意,成為制訂政策的根據。惟百川匯海,都總要有人做梳理工作。在黨國體制下,負責組織建設的部門便發揮了重要作用。黨員自正式入黨的一刻開始,便要恒常接受考評,餘此類推。理論上,黨總書記要得到9000多萬黨員擁戴,成為第一把手是要經過無數的群眾考驗,拾級而上,才能登頂!在如此龐大黨員數字之下脫穎而出的領導,當然就是精英中的精英。所以中共由上而下的精英決策模式,長年行之有效,就是在於黨員人數實在太多,在制度內已經形成一個激烈的競爭機制。
反觀香港政府的政治任命官員,大部分沒有領受過幾千萬黨員的群眾歷煉。另一部分是長時間「窩」在公務員系統的行政官員,他們不但長期與民眾存在距離,跟「精英」兩字,除公開考試成績以外,恐怕也相距甚遠!
紅隊之「紅」 體現於反對意見而非政治正確
話雖如此,那制度上又有沒有補救方法呢?答案就是「紅隊」。政府內部的紅隊應該可以補足官員盲點,並把民意帶入政策制訂過程中。為什麼在今年這份預算案中,又好像看不到紅隊的作用呢?重點就在於紅隊的「紅」,是體現在反對意見,而非政治正確。但「愛國者治港」的本質就是表態政治行為,政治不正確是難以存在於體制之中。若紅隊的組成是根據以上邏輯,政策的制訂便難免出現「內捲」,無法把逆耳忠言帶進核心內圍了!
其實紅隊在不同政治體制中,都不是什麼新鮮事。為什麼其他體制又可以做到「力用紅隊」,令政策出台時可以達到海納百川的效果呢?那就是因為其他政治體制的預設,是為反對派留有一種互惠互利的生存空間。執政黨需要在內部率先聽到反對派意見,以便政策出台時不會造成社會撕裂,又或是在政策質詢時,被批評得灰頭土臉。例如新加坡執政人民行動黨在政策檢討之時,既快又準,就是他們正視反對派的意見;在野黨或異見人士,部分也樂意加入紅隊,原因是他們想了解執政黨執政思維與政策制訂邏輯,為下次選舉做準備。
就是這種家家有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令不同政治力量在制度內有一種灰色的合作空間。我們經常聽說「反對派唔會去到盡」,道理即在於此。
可惜,上述兩種情况似乎都未在香港政治體制內得到體現。或者現在是時候讓我們回顧一下「一國兩制」的初心,就是「接受差異,容許矛盾」。政府應鼓勵市民,在無國安之憂的情况下為民生社稷大鳴大放,以防政府與公民社會活在管治的平行時空之中。到時,便非「冇心機講」、「冇你咁好氣」、「唔想再講」、「講嚟無謂」、「講嚟嘥氣」足以形容。
作者是政治學者
刊文及網址: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3317
(編按:美國官員在當地時間11日表示,烏克蘭已同意在俄羅斯接受的前提下,立即實行為期30天的停火計劃,同時美國將解除對與烏克蘭共享情報的禁令,並恢復對烏克蘭的安全援助。)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副總統萬斯早前在華盛頓會面時,不歡而散,被全球媒體泛稱鬧劇。會面之前,坊間一度傳出,美烏礦產協議簽署內容較烏克蘭的要求優厚,美國並非經濟殖民云云,剩下來就只有華盛頓的過場秀而已!誰也沒想到,最終協議沒有簽下來,結局也讓人如此嘩然。
筆者一直關注特朗普上台之後的外交舉動,原因是他每一步的盤算,對台灣來說都只能慎思又慎防。同時,從辯證角度分析,所謂的鬧劇也是劇,它極有可能是特朗普打造Make America Great Again(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新國際遊戲規則的預設戲碼,正好澤連斯基也需要這場戲,作為燃點歐洲的藥引,才落力配合演出。這場令人心寒的鬧劇,在台灣島內重新響起「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討論,實在是不無道理的。
特朗普與澤連斯基家家有求
首先,俄烏戰爭歷時超過三年,看在特朗普眼中只會有一個客觀事實,就是全球第三大軍事力量俄羅斯,從此以後,無論在經濟上及軍事上都無法成為美國的威脅。特朗普為了實現MAGA,讓他名垂千古,他要擊倒的實際敵人,從來就只有中國。所以特朗普上台後,連番向俄羅斯示好,目的是要破壞中俄友好關係,並與俄羅斯形成犄角之勢,以便日後全面打擊中國時,無後顧之憂。但要利誘俄羅斯,便必須有烏克蘭作餌,否則普京顏面何存?因此,筆者一直認為特朗普所謂結束俄烏戰爭,就是犧牲烏克蘭!
當然,以特朗普什麼都可以出賣的商人特質;他一定會令澤連斯基簽定協議與否,都賠本收場。華盛頓鬧劇的邏輯便即時說通了!澤連斯基簽定協議,烏克蘭便成了美國的附庸國,對俄便完全無話語權。如今澤連斯基拂袖而去,美國便即時停止軍援,特朗普對美國人便有個冠冕堂皇的交代。澤連斯基明知山有虎,也遠赴華盛頓會談,明顯也是有他的需要,而這個需要相信遠超停戰那麼簡單,而是大義的旗幟。
美國在東西方冷戰期間,一直是有扶植在地政治力量,令到不同共產政權國家倒台。生於烏克蘭的澤連斯基,當然就深深明白美國要出賣烏克蘭,必先會扶植反對派,把他拉下台。加上戰爭疲勞及貪污等問題,令到澤連斯基的民望大不如前。具有危機意識的他,現在最需要的,就是被萬斯侮辱,以拉高國內民望,同時讓歐洲列國意識到,美國為了自身利益,是神聖同盟也可以不顧。結果,小至英國的獨立報、波蘭前總統華理沙,大至英國及歐盟都相繼表態挺烏。正是澤連斯基求仁得仁的結果。
歐洲列國的第二次醒覺
俄烏戰爭初期,歐洲列國與美國只是在隔岸觀火,最早向烏克蘭提供軍援,竟然是波蘭、波羅的海等小國。這些小國的行動令大國蒙羞,逼使他們陸續以行動挺烏,筆者稱為「第一次醒覺」,大國是應該有所擔當的。而這一次美國欲與俄羅斯重修秦晉之好,漠視烏克蘭有95%土地是一馬平川的平原。烏克蘭若失,歐洲安全便無從說起。
不過,其實這個狀況,過去三年都一直存在,為什麼歐洲列國現在才「第二次醒覺」呢?答案就在於墨西哥與加拿大。對美國來說,歐洲是遠親,墨加兩國才是近鄰。特朗普為達MAGA,對近鄰也如此無情,歐洲對他來說,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當歐洲對美國不存幻想時,剩下的就是奉挺烏之名而團結,因為歐洲需要烏克蘭作為緩衝區。
筆者早在2020年已提出歐洲小國,在過去多個世紀就是不停被大國定義,而產生了一種厭惡感(註)。現在只不過是這種厭惡感變得表面化。我們從德國大選中勝出的默茨,在當選後公開表示「對我來說,絕對的優先事項是盡快加強歐洲的實力,以便我們一步一步地在國防問題上真正擺脱對美國的依賴」,可見歐洲不再偏安,就是被特朗普喚醒的。當然這種出於自保的反動,也難以阻止特朗普的野心。不過,他為了無後顧之憂地打擊中國崛起,把神聖同盟拋諸腦後、犧牲烏克蘭、拉攏俄羅斯的態度。就給了台灣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
麻痹中國的手段
特朗普下令即時停止對烏軍援及提供情報,完全無視平民與歐洲盟友的安危,做法不但讓人髮指,更使人聯想到,當台灣再次被特朗普認定偷走了美國的芯片生意及就業機會時,他有可能叫停拜登年代美國國防部高達5.7億美元的軍事援助,甚至敕令美軍艦隻不再穿越台海。這既奪去了台灣的芯片保命符,又可以令中國認為美國覺今是而昨非,停止向台獨勢力發錯誤訊號及認同合作共贏的重要。
「以台作餌」的陰謀論是存在的。今年全國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中罕有地沒有提及台灣,我們可以假設台灣問題並非現時中國最急於處理的議程,保經濟才是重中之重。在國家要花很大力氣,經濟增長才可以「保五」的情況下,美國主動表示合則兩利,在政治上實在是很誘人。
要知道特普朗雖然剛剛上任,但他的任期每天都在倒數之中。所以,這種麻痹中國的手段,相信將會在俄烏戰爭之後不日上映。因此我們要警醒,美國什麼時候犧牲台灣,什麼時候就準備好全面潰擊中國了。
註:葉振東(2020年9月4日),〈台捷互動:世界有可能走向中國的中心嗎?〉,原刊於立場新聞。
真係 #高手在民間 ,荃灣象山邨呢間‘欣輝粥店’。傳聞老闆日日零晨洗米煲粥,白粥綿滑程度,係一種久違嘅‘老茶居’味道。#炒麵 ,#銀針粉 非常乾身,呢D就係功夫!此外,佢午市嘅咸雞、豉油雞、蒸海鮮都係街坊摯愛。近 #街市 得食,老闆話全部新鮮。呢到四隻大 #蟶子 ,一條大 #泥鯭,再加 #豉油鷄 上莊。粥,炒麵,銀針粉任食;賣單$150😱😱😱 真係 #佛心 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