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6日星期六

2021年2月6日 - 圍爐取暖:豈止是過年那麼簡單?

網址及刊文: https://www.thestandnews.com/%E5%8F%B0%E7%81%A3/%E5%9C%8D%E7%88%90%E5%8F%96%E6%9A%96-%E8%B1%88%E6%AD%A2%E6%98%AF%E9%81%8E%E5%B9%B4%E9%82%A3%E9%BA%BC%E7%B0%A1%E5%96%AE/

農曆新年將至,受新型肺炎疲情影響,今年的新春假期,可能是自回歸以來,最平靜,最不像過年的連假,市面上冷冷清清的,與往年熙來攘往,市民肩摩轂擊地辦年貨,買年花的情景大相逕庭;又受限聚令與晚市禁堂食等防疫措施影響,我們連團年夜飯,也只可以平靜地在心中吞下去,或是「Zoom 住食」!回想外婆還在的時候,我也曾經特別在春節返台,與她老人家一同過年。台灣雖然已經是一座已發展城市,但對一些傳統文化仍然是非常執著,特別是代表著團年的圍爐,更是一家大小的年終大事。

在香港人眼中,圍爐不就是大家揍個日子,吃一頓團年飯罷!在台灣卻大為不同,特別是對南部的同胞來說。香港只是一個「鼻屎大」的地方,家人縱然成家立業,要重聚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台灣南部的年青人,不少是跑到北部發展打拼,特別是大台北地區,一呆就一整年沒有回過老家了!所以回家圍爐,可以說是他們每年,唯一一次可以回家探望長輩的機會。

圍爐是一種文化

現在很多人誤會了圍爐是吃火鍋的意思!也的確在過去 20 年,越來越多台灣人以火鍋取代團爐,一方面是省了不少烹調的時間,另一方面在台北,也有不少年青人,已經沒有了回老家圍爐的習慣,可是他們也不想一個人冷清清的,毒毒地過節,便在地與其他朋友,去「吃到飽」的火鍋店,慶祝一下好了!但根據 1769 年的《澎湖紀略》記載,圍爐的真實意思,是「各家不論貧富,俱宰雞煮肉,團年祀祖。祭畢,闔家男女老少俱同一席圍飲,置火爐於席下,圍住飲酒,謂之圍爐。」明顯圍爐所指的爐,是用作取暖,與吃火鍋是有不同的意思。

筆者的先輩是南投果農,了解到台灣從前是農業社會,不愁吃肉的日子,要到台灣榮登亞洲四小龍,蔣經國總統後期才出現。圍爐就成了從前難得可以吃肉的大節日。就是因為難得,加上台灣是一個島,天然資源缺乏,還有受著道教文化和天災的影響。台灣人,特別是老一輩對食物是非常珍惜,一點都不浪費;就像我的家,外婆是命令我們要把花生殼、雞蛋殼用報紙包好,然後帶到菜園堆肥的。

圍爐一般都比較豐盛,吃不下的菜餚,我們很多時都會切絲,翌日再加一隻雞蛋勾芡,倒在熱呼呼的白麵條上面,就成了很出名的大滷麵。還記得十多年前,我老家就在台中的北屯區;新年公假,一般的食店都不會營業,有營業的小麵家,差不多清一色只賣大滷麵。筆者相信我們吃的,當然不是店家的剩飯,而是從飲食之中,店家大概想提醒我們,過節也要珍惜,也要感恩。

這種對自然資源的珍惜,造成我們不管相信什麼宗教,對天對地都是存有感恩和敬畏。我們不難發現一些原住民,甚至老一輩的台灣人,在喝酒之前,會用指尖沾一些酒,然後向天、向地,輕彈三次,意義就是:敬天、敬地、敬祖靈。之後,才開始與朋友們行酒令。

我們知道台灣有限,所以我們謙虛,加上客觀的情況是,台灣過去 20 年,也飽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一種不勉強,夠用就好的簡約文化,在台灣落地生根。例如在經濟騰飛的年代,台灣商人很喜歡請人家喝酒,還要喝到掛!現在就有一種新好男人的概念,所謂的新好男人,就是不嫖、不賭、不強逼人喝酒的意思!又例如政治素人的概念,簡而言之就是沒有負擔,沒有顧慮,而要做到素人,當然就是生活越簡單就越好。所以筆者經常認為,我們要對素人的價值觀,有一種全面了解,是要跳出政治的框架,而把環保、簡約生活一同分析才準確。

立法惜食,等同緣木求魚

當然,這種先天限制而衍生出來,對天然資源珍惜的文化,也會有例外的例子。例如英國與日本同樣是一個島國,但她們的歷史分別受著民族主義,甚至極端民族主義的影響,而對別國充滿著侵略性。昔日,日不落之國的殖民歷史,就是強搶別國資源的證據。而日軍侵華,更為我們留下了永不磨滅的民族傷痛。只是日本在戰後百廢待興,加上受到神道教及西鄉隆盛「敬天愛人」的約束,期後又遭遇經濟泡沫爆破所害,才令今日的日本消費文化與環保緊緊結合。相反,在倫敦的快餐店,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店員習慣不計成本地,硬塞一疊厚厚的衛生紙,給我們擦咀巴!

可見,熾熱的民族主義,加上缺乏宗教自由,去滋潤一個民族,已經足以令人民頭腦發熱,忘記了要對大自然心存敬畏感恩;若該國天然資料豐富,強國論甚囂塵上,人民更有可能在政權的宣傳下,以為厲害了我的國,人定勝天;而造成難以挽回的人為天然災難。例如北京連年的沙塵暴,三峽大壩對下游的生態破壞,便經常登上國際新聞的頭版。內地近年在先有習八條,禁止官場大吃大喝;後有各地食肄推出的「N-1」叫菜模式,即十人吃飯,點九人份量。部份省市更有新興職業:點菜師,負責建議市民點餐數量。去年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更就《反食品浪費法草案》進行初審。上述的政策與行政措施,目的是希望清晰地令市民養成節約的習慣。

問題上,你有習八條,我可以說是朋友聚會;你推「N-1」,我可以有「P+1」即一晚到不同食肄消費,部份飲食集團,更誇張到不同的食肄,只是「樓上樓下」 ,咫尺距離。至於,點菜師還不是形式主義在裝門面,草案初審到立法仍然是遙遙無期。即所有的政策與行政措施都有空子可以轉,明顯以硬法令,去培育人民的價值觀,等同緣木求魚。難怪內地網民經常自嘲:活在表面上。大概就是這個道理了!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是需要經過每一名公民的內化過程,所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內涵是包括足以向世界彰顯的軟實力。試問一道沒有靈魂的冷冰冰法令,又如何可以構建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呢?正如失落了儒家文化的孔子學院,還不是一座建築物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