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重溫:http://www.rthk.hk/radio/radio2/programme/YoungPolitican/episode/513458
近幾年,以社會事件為題材的電影越來越多,不過有人想拍,都要有戲院肯上先得!又要講返《十年》,當初只得一間戲院上映,後來因反應熱烈,其後才可陸續在不同戲院上映,趙崇基導演的作品《中英街1號》亦是經過重重波折才可在電影院上映。
《中英街1號》的內容涉及六七暴動,以及近年年輕人參與的抗爭活動,題材都咪話唔敏感。趙導演受訪時曾透露,原本拍這套電影的預算亦定在900萬,想當初,有人提議導演申請電影發展基金,誰知電影發展基金以「商業元素」不足而拒絕。咦?電影不是文化產業嗎?原來都要諗埋有冇商業元素?難怪趙崇基當時都驚嘆一句:「我夠商業元素又何須找政府支援呢?」
禍不單行,申請被拒後,連帶兩位打算各投資300萬的投資者都想縮沙。結果趙崇基花了一番唇舌,才令兩位投資者願意各投放150萬,所以最後整部戲預算只得300萬,導演和一班專業電影人只能睇餸食飯,收少啲,甚至不收錢地拍完這套戲。
就算你肯唔收錢,但搵演員一樣艱難,導演曾透露大家似乎都在自我審查:有的人說不拍政治題材;有的人不懂政治;還有一人指《聖經》說不要跟當權者對抗。
社會意識強烈的電影,要經歷重重難關才能面世,有口碑才有迴響,才爭取到放影,但又有誰會為未有結果的電影投資金錢和時間?今集政壇新秀訓練班就請來趙崇基導演,和我們一起談談這個矛盾的問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