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3日星期二

2018年2月13日 - 內地轉視綫洩民怨,武嚇台灣僅虛火


網址及刊文:http://linepost.hk/?uid=23102.0.0.0

繼解放軍在過去一年之內, 對台灣作出了二十六次不具威懾力的繞島巡航, 迫使台灣國防部提出「濱海決勝、 灘岸殲敵」的回應, 早前, 大陸鳳凰網則發起網路民調, 詢問是否支持兩岸「武統」或「和統」, 結果有高達 92.45% 網友支持「武統」, 7.55% 支持「和統」。

對台黔驢技窮, 出招防逆權侵佔
武力攻台在軍方與民調一唱一和的情況下, 好像已經放上了中共最高領導層的議事日程。 台灣的蔡英文總統更回答: 「沒有人會排除這個可能性」。 究竟中方在兩岸關係停擺的情況下, 為甚麼要主動挑起矛盾呢?

首先, 兩岸是次關係趨於緊張, 明顯在於大陸對台方面, 無論是政府或是群眾也開始有點焦急。 我們回顧習近平任總書記的首三年, 台灣仍是由國民黨執政, 即使大家心裏都清楚國民黨即將再次丟失政權, 兩岸的關係仍是良好, 互動頻繁。

可是當民進黨上台執政, 兩岸關係除了急速降溫之外, 蔡英文政府更刻意造成與大陸「零互動」空間。 即使大陸對台在經濟、 外交方面作出打壓, 蔡英文政府也經常擺出一副愛理不理的態度, 令大陸對台黔驢技窮。 對台「武嚇」重新變成對台政策的其中一個選項, 但作用並非真的要武力攻台, 而是面對民進黨或是台獨力量有可能在台灣長期執政, 必須要令台灣重新與大陸保持着一種似有還無的互動關係, 迫使台灣當局一定要盡早作出反應; 否則, 大陸與台灣有可能長時間沒有任何正式政府檔案文件證明仍有互動接觸, 數十個寒暑之後, 台灣便一如「逆權侵佔」般, 得到大陸變相承認為一個獨立政權與國家。 屆時, 大陸便恨錯難返。

實現統一擺姿態, 對歷史作交代
其次, 習近平亦要對中共歷史作出一個正式的交代。 中共自周恩來提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解決台灣與統一問題之後, 歷任領導人都有一個歷史使命, 就是和平統一中國。 即使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 這幾乎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但作為領導人姿態還是要有的。

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第一個五年任期, 仍有空間迴避了台灣問題, 因當時他剛剛登上大位, 仍未取得「黨核心」這個具有否決權的重要位置, 台灣問題只能變成待議事項; 直到過去兩年, 習近平正式集大權於一身, 十九大報告又二十三次以「強國」來形容中國及解放軍。 隨着習近平第二個五年任期及新領導班子在黨國體制下即將上任, 台灣問題愈早有個軍事姿態上的處理, 反而有利新領導班子, 不用在往後的五年任期內為台灣問題而傷腦筋。

內地貧富懸殊加劇, 恐社會炸彈
最後, 從客觀的國際形勢分析, 所謂「處理台獨」不但尚未可以危機來形容, 十九大報告的「六個任何」, 其實是項莊舞劍, 意在香港, 危急程度更不能與北韓核試造成東北亞局勢緊張相比。 明顯台灣問題對大陸當局來說並無迫切性。 大陸現時打出一張台灣牌, 極有可能是運用矛盾轉移策略, 回應國內問題。

因為中國雖然貴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但沿海與內陸地區貧富懸殊嚴重, 北京與貴州個人可動用的流動資金, 以人民幣計算便相差超過四倍。 加上中等收入陷阱愈來愈明顯, 具高教育水平、 對社會不滿的憤怒中年與日俱增。 所謂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意思即是尚未脫貧。

中國國內本身就像一個壓力鍋, 炒作台灣問題, 正好就為這個壓力鍋提供了一個便宜的排氣活口。

原載: 《香港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