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0日星期六

2021年4月10日 - 《第一百零五集》田方澤 (教協副會長, 通識科老師) ﹑李偉雄 (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通識科改革對學生學習有何改變?

 


節目重溫:

Youtube 頻道:

本集簡介:

香港爆發反修例運動後,部分人將問題歸咎於教育。特首林鄭月娥去年,直言教育不能是無掩雞籠,指有心人在校園傳播失實偏頗的歪理,因此需要有人把關,保障心智未成熟的學生不被歪理荼毒。有人認為現時的通識科出現問題,需要改革。


事隔一年,政府宣布,把通識科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在九月推行。成績會由現時的1至5**,改成只分達標與不達標,教科書也必須送交教育局審批。通識科改頭換面後,將有多達三分之二課時與中國國情有關,學習成果則包括要認同國民身份,以及傳承中華文化等。外界形容,此舉是把通識變成國教,是閹割通識科,令通識科名存實亡。

教協副會長田方澤指,通識老師相信批判思考,期望學生通過思考,建構出屬於學生自己的立場,而非未經深思就相信任何一方,通識老師不是某些人想像般偏頗。田方澤又指,新科目的新增內容,只聚焦中國的正面發展及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角色,難免讓人質疑是政治干預課程。不過,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李偉雄指,目前的通識科需要重整,要先「撥亂」再「反正」,又指要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作出合情合理的價值判斷。

若老師要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在課堂中可以加入多少不同派別的觀點?老師的言論尺度會否收窄,甚至觸及國安法?「公民與社會發展委員會」主席劉智鵬指,希望教師先閱讀國安法文本,稱相信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操守,能判斷哪些內容可以或不可以說。問題是,目前未有人因國安法被定罪,在紅線不清情況下,會否已經造成寒蟬效應?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指,新科目仍可以討論「敏感議題」,但「不能讓學生有錯誤的理解」,又指學生要對國家安全、守法等有「正確認識」。問題是,甚麼是「正確」?官方立場是否代表正確?到底教育局認為,真理可以越辯越明,還是甚麼是「正確」,也不能討論?

今集請來教協副會長田方澤,以及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李偉雄跟我們談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