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0日星期一

2020年1月17日經濟日報《國是港事》A28 - 民進黨的勝選動員 值港府反思(標題由報方擬定)

文章刊出後,在《立場新聞》 ,原文轉載。



網址及刊文:https://paper.hket.com/article/2544138/%E6%B0%91%E9%80%B2%E9%BB%A8%E7%9A%84%E5%8B%9D%E9%81%B8%E5%8B%95%E5%93%A1%20%E5%80%BC%E6%B8%AF%E5%BA%9C%E5%8F%8D%E6%80%9D


早前,筆者有幸獲邀赴台,觀摩台灣第15屆總統大選及立法會選舉。選前數天,台灣政局氣氛雖然有點詭異,尤其國民黨總統參選人參韓國瑜在台北的造勢大會,聲勢浩大,選情一度看漲;但選舉結果反映,國民黨大敗265萬票或18.52%

民進黨社媒動員 已跳出凱道
這個結果無疑令人感到驚訝,不過亦並非不可預估,而且當中的細節是非常值得香港特區政府引以為戒。

首先,筆者親身觀看了國民黨與民進黨在台北的兩場造勢大會,國民黨造勢大會的參與人數雖然非常多,但極難找到一位40歲以下的參加者。相反,民進黨的人數雖然較少,但全數都是年輕人。那民進黨的支持者去了哪裏呢?

國民黨蔑視民調 陷自我麻醉
原來,民進黨在集會中段,呼籲正在回家投票的支持者,以社交媒體即時上傳回家路上的照片。不消兩分鐘,大屏幕上顯示有出過53萬人正在路上。這說明了,民進黨的動員方法,已經跳出了凱達格蘭大道。反觀國民黨的老派手法,根本無法與「相信理性選舉,崇尚個人主義」的年輕,以至中生代接上。

加上,國民黨對選前民調的「蓋牌」策略(即完全不理會民調),在科學化的選舉市場,實際上極為反智,而最後結果亦反映民調與實際選舉結果分別不大——即國民黨在選前,已經形同自殺。因此有意執政的人士,必須了解社會生態的改變,並要因此而改變自己的舊有思維與手法。否則便極易變成「為做而做」,又或者自我麻醉,而無法掌握民情。

綠營文宣論述 由群眾出發
其次,民進黨的政策論述與文宣都非常有針對性,非常清晰他們在不同政治市場上的「目標對象」的喜好。舉例,我們到國民黨的總部時,他們仍有大量各式各樣的小紀念品向群眾派發,包括:紙巾、口罩、撲克之類,但這是非常單向的宣傳渠道,亦難以評估成效。

相反,民進黨的黨部,可以派發的紀念品並不多,卻令到群眾有頗大的「擁有感」。原因是他們的文宣是採用了「在群眾中建立架構」的策略,即在制定之初,已經把支持者拉到「核心的內圍」(而非本末倒置地「從架構中物色群眾」),再透過支持者們的朋輩影響,令民進黨與選民產生互動的漣漪效應。

筆者舉例,美少女小英、大帥哥電火球(蘇貞昌)的動漫人型紙板,不但受到創作者及年輕人的歡迎,亦一洗民進黨老氣的感覺,最大的關鍵就是這些都是「群眾的創作」,試問「群眾」又豈會「打倒群眾」呢?

民生無小事 非靠長篇論述
而且,坊間大多數把是次國民黨敗選焦點,放在「亡國感」與世代矛盾之上。但就忽略了民進黨與選民建立的共同語言,就是刻意突出「民生無小事」,及讓民眾感受到即時的「刺痛感」。

舉例,民進黨的「抗共保台」文宣,雖然在選前是鋪天蓋地的,但眾所周知,民進黨現在勝選,大陸一時三刻也不會武統台灣。相反,蘇貞昌在民進黨的造勢大會上,大呼小英政府如何保護台灣民眾時,並非以國防為主調,而是指出非洲豬瘟在東亞肄虐時,小英政府仍能確保台灣人有健康的豬肉吃,來引證「有政府,會做事」,當下民眾掌聲雷動,便知道選舉行為與民眾的感覺,其實是非常接近,並非依靠長篇大論的論述。

還有最後一點,就是執政者,無論是否由民選方式產生,都必須經常做最壞的打算。筆者在國民黨總部向他們的競選團隊查問:「若國民黨敗選,他們對長期在野,有何預案?」但他們竟然支吾以對,令人十分失望,說明了他們完全沒有為長期在野作打算。這種「沒有最壞打算」的選舉工程,以至施政手法,極易讓團隊陷於方向迷失的險地。

調整「對共」措詞 助社會歸理性
加上蔡英文的大勝,對國民黨的重創在於,把他們最後一個神話——馬英九也打倒了!現在國民黨陷於無人駕駛的狀況,就是源於沒有作過最懷的打算。當然,在蓋牌策略之下,所謂最壞的打算,也接近是天方夜譚。

相反,民進黨即使勝券在握,他們選前已經為長期執政,做了調節,就是把選舉語言中的「抗共」,改為「對共」。即在兩岸分治的事實下,做好「如何應對大陸」而足以令台灣生存的方法。這種務實的調整,亦有助社會回歸理性。

所以,在沒有其他經過科學化驗證的方法之前,普及而平等的民主選舉,是對從政者、政黨以至執政團隊,自我提升的最有效方法。否則,即使豪派100億惠民政策,也只會讓人感到是為時已晚的殭屍政府行為。

(作者為港台《政壇新秀訓練班》及美國三藩市灣區新城電台《東南西北風》節目主持。文章只代表個人立場)

葉振東 資深政評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