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5日星期日

2019年9月14日 - 《第二十三集》鄧家宙博士(香港史學會總監):以史作鏡與保育


歷朝歷代,原來政權對人民造成壓逼感,才會官逼民反。孫中山在香港的居所外境,原來是促成他:「攪革命、救中國」的原因。革命的本義有改善的意思,而非一定要推翻政權。那中央與特區政府又是否不停錯判民意呢?原來沒有歷史感,就做不好保育工作。歷史學者與政治學者又有什麼分別呢?今集我請來我二十多年的老朋友,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建宜)博士,與我們一同以古作鏡,了解一下:「讀歷史,到底『首要』要讀什麼?」






昨日中秋節,相信大家也有吃月餅。你又知唔知,中秋節吃月餅也有佢嘅故事。相傳元朝末期,漢人被壓迫,於是打算奮起反抗。當時的主將朱元璋就將寫著「中秋夜起義」的紙條放進月餅內,成功把革命的信息暗地傳播開去。雖然這個說法不知真假,但這些歷史故事也挺有趣的。

說到歷史,這幾年我們常常聽到歷史文化保育。香港發展快速,都市人要了解昔日的社會風貌就要靠保育了。發展局在二○○八年推出「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夥拍非牟利機構,透過提供撥款或租金資助,以保存、活化、善用歷史建築,令佢地重生,讓巿民有機會參觀和欣賞具文物價值的舊建築例如美荷樓改建而成的青年旅舍、前荔枝角醫院改建而成的饒宗頤文化館。

同時隨著社會保育和本土意識提高,官方或民間機構都有舉辦導賞團,主題圍繞歷史文化、生態環境等,由導賞員帶領參加者,以實地考察、訪談和影像方式,「貼地」感受一個地區背後的故事。坊間亦設有導賞員訓練課程,內容包括認識香港中西建築、歷史文化、生態古蹟教育等。

今集嘉賓是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學會成立十多年來,透過講座、導賞團、以及出版歷史書刊等活動,推廣本地歷史文化。他對不少歷史範疇都有深入研究,例如曾走訪香港的墳場,把先人的墓碑記錄,根據收集到的名人墓銘整理出本地近代華人的生活歷史。

究竟什麼引發鄧博士對歷史文化的興趣、他怎樣看香港的歷史文化保育、他對舉辦導賞團及鑑賞文物又有什麼心得呢?面對今日的社會環境,以史又是否可以作鏡呢?歡迎鄧博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