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1日星期一

2011年1月31日:團經大多數

原文:
近期,筆者正在研習巴林頓、摩爾(Barrington Moore)在1966著的「民主和專制的社會社源」。這本書被奉為二十世紀政治學經典著作,書中有趣地點出不同的階級聯盟,對整個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從而衍生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三種不同的發展道路。後來,隨著國際環境的變遷,資本主義曾幾何時一支獨秀於全現經濟體,那又另作別論。

以筆者微薄的政治學功力,當然還未能參透此書的奧妙之處。但筆者發現一個非常管用的地方,就是階級聯盟,是其中一個有效累積社會資本的方法,產生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Social Force)。換句話說,執政者,或者從政者只要能夠有效地,讓不同的階級「縱橫地」發生化學作用,組成跨階級聯盟,改變社會的力量便渾然天成了!

我們嘗試跳出學理層面,組成階級聯盟的手藝並不是什麼高深的道理。反而是簡單得一如「阿媽係女人」一般。說穿了,還不過是毛澤東在1964年「培養無產階級的革命接班人」一文中,第三條所提及的 - 團結大多數。根據毛澤東的解釋,所謂團結大多數,就是「包括從前反對自己反對錯了的人,不管他是哪個山頭的,不要記仇,不能一朝天子一朝臣。」他繼續展釋:「人是可以改變的。有少數人變不了,吃了飯就罵人,各省都有一點,是極少數,不變也可以,讓他們去罵。」

最後,毛澤東指出:「要團結廣大群眾,團結廣大幹部,團結這兩個百分之九十五。」這絕對是一個「高指標」的要求,要達到毛澤東的目標,恐怕團結當年所有的無產階級,也難以達到百份之九十五;變相在整個社會團結過程中,毛澤東也大概明白,他的對像應該不只是工農階級;唯有擴大團結階層,擴大認受性,社會才有足夠的發展動力。

近月,港府的申辦亞運最終一如外界所料,遭到立法會以大比數否決。筆者經常說:「燒o左間屋,都仲有兩舊炭,不如諗下果兩舊炭點用好過!」在是次事先張揚的滑鐵盧事件中,其中「一舊炭」便是「團結大多數」的功夫做得不到位。這個責任與角色看似應在決策局,實情理應在相關的諮詢委員會內。

香港的諮詢組織成千上萬,目的就是擔當政府與不同階層中間的「緩衝區」,及扮演攏絡不同階層的角色。部份組織例如安老事務委員會,「也真不賴」的;可惜,不少委員會卻經常在同一界別中,自我制造敵我矛盾,甚至把不同階層的民意「割裂式」處理,意見的產出變得相當單一,所反映的自然與實況相差甚遠;所以,政府在推動政策時,便陷於無力可推,無伴可靠之境。

常言道:「疏導民意,一如夏禹治水」。民意一洩,百川便會合流,為跨階級的融合制造了機會。毛澤東所指:「讓他們去罵」,或許也有這個意思。相反,香港的委員會繼續「勇」字當前,充當「圍堵式打手」;看似「扶手棍」,實際「攞命籐」,先天地成為不同階級的敵人;港府的施政只會繼續寸步難行。



2011年1月31日 - 捉錯用神

原文:
農曆新年快來,按照台灣的傳統,有賺錢能力的後輩是會向長輩送上紅包(利是),以示祝福;而發紅包一直又是中國人的傳統,喻以吉祥。所以每逢新年,台灣的總統也會抽一天,回到老家發紅包。例如馬英九便會回到苗栗馬家莊派利是;每個紅包內裡有多少新台幣呢?答案是兩塊錢,取其意思、意思、利利是是,討一個好運罷了!既然是好意頭的東西,我們是極少看到拿紅包來作善舉的。

近期,大陸商人陳光標(陳總)帶了五億新台幣到台灣發紅包,目的是希望幫助台灣的弱勢社群。他高調的行為引來了台灣民眾的廣泛討論,毀譽參半,但情況卻有走下坡的趨勢,甚至被不少台灣媒體評為「偽善」、「作秀(做Show)」。何解陳總「抬錢」到台灣「派錢」,還要被K到滿頭包呢?那就是因為「在不適當的時候、做不適當的事」,還有就是「熱誠或者有餘、但對台灣民眾的了解不足」;結果造成錢是送了,可是罵聲依舊不絕。

我們先談談時機,在客觀的情況下,每個社會也必定會有「陰暗面」,也有需要協助的弱勢社群;但需要勞動陳總,在中國人最重視的農曆新年,到台灣發紅包嗎?2010年的第四季,台灣整體經濟增長是百份之13.1%,在亞洲區名列前茅。剛過去的一個月,是台灣的尾牙、年終獎金高峰期。不少企業,受惠於經濟增長,而向員工發放相當於3-5個月薪金的年終獎金,有部份地產代表公司的年終獎金更高達12個月薪金。台灣民眾「悶」了那麼多年,今年終於算有一個好年的時候,冷不防「陳總派錢贈慶」,台灣民眾的內心滋味可想而知。

而且,台灣過去一年沒有重大天災,今年又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周年,台灣當局還剛剛把今年定為「動動年」,意思是鼓勵民眾多做運動,避免淪為「小肥肥一族」。民眾既有「肥」可減,生活也應該不算太差吧?若然在建國一百年,台灣是「途有餓殍、路有枯骨」,馬英九政府豈不是愧對民國列祖列宗嗎?至於弱勢社群的需要,那些社福部門、鄉鎮里長,早已作出打點。那管他們可能只是粉飾太平,但就是不用陳總操心了!

還有一個死穴,大家還記得捐出千萬家財,幫助弱勢社群的台東菜販陳樹菊(菊嬤)麼?台灣民眾是尊崇這種大隱隱於市的「義人」,並奉為社會的楷模。對於陳總那種「慌死你唔知」的「善舉」,台灣民眾是會哧之以鼻的。而他表明「我來是派錢、我來是幫你們」的態度,就更是挑動台灣民眾的神經。在兩岸分治半世紀以來,台灣民眾飽受「身份認同」之苦。陳總的行動極易勾起台灣民眾「被矮化、被壓逼、被施捨」的感覺。陳總的「善舉」要贏得台灣民眾的掌聲?別開玩笑好了!

所以,我們真是要切記,行善也要顧及受眾的感受,還要了解當地的文化背景。否則,善意帶不出來,受助者又心裡不爽;情況一如到回教國家分燒肉,那真是何苦呢?


刊文:

2011年1月25日星期二

帆布包

遲來了的聖誕禮物 - 十年前,我第一次到京都,便被「一澤帆布」的專注與專業所吸引。我對他所許下「保用一世」的承諾感到震憾,這是一份狂傲與自信的保證;亦因為這樣,我便買下了一個一澤的手工包包。還記得當時,還未有「一澤信三朗」帆布的。

一澤帆布是名震西日本的百年老店,期後,我發現在東日本日暮里有一所叫:茂木帆布,是與一澤帆布齊名的。

2005
年,我便到了日暮里尋找茂木帆布:http://mogi-shoko.blogspot.com/,到達後,我才發現茂木帆布是不設零售的。在我多番請求,及盛贊茂木帆布與一澤齊名下,店主茂木一夫先生送了一個布包給我做紀念品。他還向我解釋4HC的意思是,每一個布包也是經過4小時手工製作的。這是一次非常難忙的見學之旅。

2008
年,我到台南朝拜府城文化,沒想過我竟然走寶。台南兩大帆布店就在跟前,永盛與合成。當時兩所帆布店只在台灣本地響噹噹,訪客根本就不知道,這是地地道道的台灣自家品牌。我卻緣慳一面!

慢慢的,這兩所店的名聲響了,訂單多了,隨便一個布包,便要兩、三個月,甚至半年前預訂。不過,價錢卻非常實惠,相比一澤、茂木便宜多了!而且,他們也一樣有膽量打保證「保用一世」!

碰巧今年大姐回台看望舅舅,我特意訂了一個工作布包;時間有點趕,店家卻非常合作,還為我特意多繡了一個「1956 台南合成」的店號。實在很喜歡這個只要570塊台幣的布包。

大家有時間可以看一下:http://www.wretch.cc/album/album.php?id=onebag1956&book=10


2011年1月7日星期五

2011年1月7日 - 百年三問

原文:
2011年,對香港人來說可能沒有什麼特別;但對台灣人卻別有一翻滋味,因為今年是中華民國(民國)建國一百年。馬英九政府除了會「大慶特慶」之外,今年台灣的例假日與紀念節日假期竟有115天之多,連續假期還有六個,創下台灣史上之最,連44的兒童節也首次列作公眾假期。多得如此驚人的假期,民眾除了可以普天同慶以外,還可以在假期中沉思一下「台灣」的意義。

民國所謂百年,突顯的卻是兩岸分治後,在台灣這六十多年;之前的民國,還不過是一個虛名!而這在台六十年,台灣政府、民眾也經歷了「壓抑、裂變、再生、接受」這四個階段。一百年過去了,讓我們不禁問了三個問題:中華民國是歷史上存在過?現實上還存在?若然存在,民國的生命力還有多少呢?

第一個問題比較容易回答,兩岸政府從來沒有否定中華民國在歷史上存在過,只是彼此的「壽終」時間不一。我們從南京中山陵、廣州中山大學的當眼處還可以看到「民國」那年那月的字樣,便可以知道答案。

第二個問題,爭議便大了!若從「台灣第一」的角度來說,中華民國當然是「實在」的。可是在對岸,中華民國在1949年之後已經掉進了歷史;所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非常「政治正確」地稱呼寶島是「台灣當局」。若算中華民國在1949年之後進入了「深切治療室」,那在1971年民國也在國際舞台中宣告不治,當年聯合國第二十六屆會議定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從此以後,除了台灣本土,和那些僅有的南太平洋幫交國外,中華民國的「見報率」便少得可憐!香港自「中國時報」停刊之後,相信也沒有多少知道今夕是民國何時了!

話雖如此,台灣方面還是有一個實體行政機關在運作,名義上面還是中華民國政府,只是她彷如卡布諾奇咖啡的飲泡般,慢慢地泡沫化了!這不是統獨問題,而是民心上無奈地已經接受了這一個事實。民國好像一件殘破不堪的外衣,但在國際的寒風中,有這件破衣裳「硬撐一下」,感覺上還是可以「自爽」的。可是,從「出國旅遊」的台灣民眾口中,我們便知道在時間的內化過程洗禮下,台灣民眾自稱:「我是台灣人」,而不是「我是中華民國的」。即使台灣旅遊局的文宣也是:「歡迎來台灣」,而不是:「歡迎來中華民國」!

這說明了什麼?馬英九政府雖然承諾「不統、不獨、不武」,實際上大家也知道是「統」又丟臉、「獨」又不行、「武」又無力。在民眾心目中,「台灣」早已就取代了「中華民國」;這無疑是為台獨勢力制造了良好條件,而且這個資本還在不斷增加當中,這個近乎天然的優勢,在台灣島內滋生擴散,一步步吞噬民國。藍綠陣營咀吧再硬,也必須面對這個客觀現實。何況,台灣民眾早已極討厭「沒有身份」的飄泊日子。這使我們不禁反思:「民國還有下一個一百年的可能嗎」?


刊文:

2011年1月3日星期一

2011年1月3日:起跑

原文:
20112012將會是香港的「選舉年」,香港將要進行各級議會的改選,下至區議會,上至特首也要換一翻新面貌。如果大家有留意,便會發現各區的路邊欄杆已經出現了不少新名字;很多地區「小問題」,忽然之間有大量「志士仁人」「彈出來」關心。情況差不多「總有一位響左近」。

無他,隨著2012政改方案通過之後,各級議會的權力雖然沒有明顯的提升,但「空間」卻是有了可觀的增長。當中,區議會功能組別的新增五席,即所謂的「超級區議會」議席;及立法會新界西選區,因人口激增,而修例新增的議席,最令人關心。多了出來的空間,尤如一塊「處女地」「新戰場」;在現時比例代表制的「遊戲」之下,各位「運動員」也明白「先入關中者王」的道理。在沒有「新界北選區」的情況下,新增的直選議席自然成為了「黃金機會」。至於「超級區議會」便更不許「開玩笑」,因為在新的遊戲規則之下,「提名權」與「參選權」均與「直選區議員」有關。換句說話,君只要成為下一屆「區議員」,便取得了「超級區議會」的「基本入場券」。

由此分析,政改方案的具體執行細節、選區劃分建議絕對有可能左右大局。近日,各黨派就「超級區議會」的「十五席區議員提名」門檻發生了爭辯,有政黨甚至把這個建議形容為「趕絕小政黨」門檻。是關生死,各位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如此咬牙切齒,筆者是相當理解的。可是,香港實行代議政制二十多年,我們經常關心「如何選出人民代表」,但卻甚少討論「我們需要一位甚麼樣的人民代表」,這才是一個怪現像!

事實告訴我們,議員們的收入,今日依然稱之為「津貼」;加入政黨也不一定可以「選特首」,即是你官拜立法會主席,在特區的「禮節排名表」中也不是「第一」;大學便更不用說,最少我們現在也不清楚那一門是教導學生「從政」。在種種客觀情況下,「運動員」的「內在美」便變得無關痛癢,即是我們要「評」,也有知道從何「評」起。

話雖如此,難道「運動員」不需要多一點「自我要求」嗎?根據慎議民主的理論,公民在參與公共政策的推理及討論是需要有一定「條件」。由於實際操作是不可能「全民參與」的。於是乎我們便需要一些「介體」,政黨與政客在此便找到了定位與角色。所以,理論本身同時對政黨與政客提出了「要求」,其中兩項是「讓公民有開明的自我理解」及有責任構建「和諧的共同體」。


這有趣了!根據上述的「條件」作準繩,那些「健康檢查」、「$88一日遊」、「成功爭取ABCD」、以至「十五席提名門檻」會否有多少「邊皮」?至於,引導公民「自我理解」及構建「和諧的共同體」,我們便「聽都未聽過」!香港需要的是「有質素的民意代表」,若然「從政」一天未臻「專業化」的境界,不管,多少次「競賽」,多少次「改革」;骨子裡還是老樣子,這絕非香港之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