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8日星期二

2009年7月28日 - 台灣三害最終章立法委員

原文:
兩周之前,筆者為台灣立法委員費鴻泰指出台灣有三害埋下了伏筆。筆者非常同意「傳媒、名咀」對台灣社會的破壞是甚於猛火,但筆者對第三害:司法官,則有蠻大的保留。台灣的司法制度無疑尚有改善的空間,可是也不至於以「害」來形容,最少她在維持台灣社會的「遊戲規則」方面的確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君不見,在台灣遇有紛爭,民眾訴諸法律,總比訴諸武力者多吧! 

相反,台灣「司法脅於政治」之說卻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司法既脅於政治,而政治的「載體」最顯而易見的當然是立法委員;那台灣的第三害是司法官?還是立法委員呢?當然,筆者也明白費兄總不可以在媒體面前承認,他也是台灣三害之一吧!

台灣政制上的一個老問題,就是民眾經常活在「選舉」之中。例如:今年年底又再進行縣市長三合一選舉、然後明年又有直轄市長選擇,還有立法委員選舉。這三類選舉最大的特色是「互相可以拉動,亦互相可以拉倒」。民意代表為了讓大家:「才不會忘記你o育!(台灣某一種乳酪廣告的標語)」,便只好經常:「炒新聞、搶版面」,進而弄至無病呻吟,實事欠奉的地步。要知道立法委員「過手」的文件均屬「經國之大事」,只要稍加「調味」,必然成了媒體爭相報導的「好資料」;可是,多少是真?多少是假?誰還有空去管他。 

陳水扁政府的年代,由於藍綠黨爭,今立法院所通過的法案繆繆可數;曾經試過有一年立法會期,連一項法案也沒有通過。但今日呢?台灣行政院長劉兆玄早前「表揚」今年度立法院審議通過了118項法案;相比香港是一個「行政主導、沒有私人法案及一個兩制」的彈丸之地,2008年度立法會也審議了91項法案。那台灣立法委員的工作量也真的「太重」了吧! 

重!當然重!立法委員要花很多時間去跟「傳媒」交流,與「名咀」討論;然後,透過「傳媒」、「名咀」所造成的「回音效應」,令自己的影響力無限放大,否則,如何可以座上「爆料天王、話題立委」的寶座呢? 

曾經有一本台灣政經雜誌進行調查,發現近四成25歲以下的台灣年青人對政治覺得煩擾,亦沒有投票意慾。這表示了什麼?真正摧毀了台灣的未來的是我們的民意代表;傳媒、名咀只是「伴碟的三色豆」罷了!


刊文:

2009年7月26日星期日

2009年7月26日 - 由國共論壇探討對「藍營持續執政」及「台灣政治版圖劃分」的影響(此乃應海德公園論壇邀請的演講大網)

引子:連戰、吳伯雄多次以國民黨主席身份訪問大陸
目的:
制度化    >      由黨層面提升至國家層面,再成為主要對像
異形化    >     民進黨

為何國共論壇可以幫助國民黨?
1.     轉移視線 - 馬英九執政一年來的問題(有多少生不逢時『金融海嘯』)
-        633跳票 >     
i.      即經濟曾長6%-3.56
ii.     民所得3萬美元
iii.    失業率低於3%5.94

-        學者政府 >
i.      未能急民之所急,
ii.     過於理性,追加油費、消費券 / 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強逼幼女賣淫案
iii.    事事成立專項研究,現已有17個小組。

-        陸客訪台未如理想 > 只帶36萬陸客及180億新台幣收入

-        阿扁案拖得太久911才一審判決

-        內湖捷運出包,無法發展內科à花了594億,卻從試車開始的行李卡在走道中央,到通車後七百人因斷電被困高架軌道上五十分鐘;官員承認尚未驗收完畢,令人聯想到高鐵慘況。

-        國民黨的「精神病」內鬨問題à吳伯雄(無人想過新老交替),周錫瑋

2.     主導媒體,防止鐘擺
-        縣市升格,年底三合一選舉 > 三都十五縣
-        對抗夢幻組合 > 北市蔡英文、北縣電火球、大台中謝長廷
-        帶出生力軍,每次逾百人到大陸,相反民進黨則無人

3.     利用時勢而統戰,非藍即綠,力用中國,
-        改名兩岸經濟文化合作論壇,非政治化,以免兩極
-        民進黨停權à前黨籍立委許榮淑、前農委會主委范振宗處以停權3

2009年7月21日星期二

2009年7月21日 - 台灣三害之二 - 名咀

原文及刊文:
常言道:「政治是大眾人之事」。那有人的地方,便自然有政治;有政治,便自然有「鬥爭」;有「鬥爭」;便自然有「流言」。可是,「流言」必須有人發「放」,才會「流」的耶!在台灣最喜歡「爆料」的一定是「政客」,而最喜歡「放『流』料」的便要算是在一眾政客身旁的「政壇百曉生」 -「名咀」了。

如果有看過台灣本地電視台節目的朋友,很會發現,台灣的「清談評論」節目特別多,差不多在不同時段,不同電視台中也會出現。我必須要再表達一次,那些極其量只是「評論」節目,絕對稱不上是「政論」節目,最少在質量上不可能用「政論」這兩個字。

上節目的所謂「名咀」,位位身懷奇技,卻大部份不是「專家學者」;但相比起水滸傳108位英雄「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嘗試舉一個例子與各位分享;上個月,已故「經營之神」王永慶「終於」入土為安。在台灣一所非常出名的電視台,在黃金時段邀請了不少「名咀」上節目討論。可是,大家討論的重點不是「後王永慶」年代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而是王永慶處於「浮棺:還沒有下葬的意思」狀態,對王家爭產案的影響,他們還可以在節目中「不停地表達,有不少「藏鏡人」曾經說過云云」;這樣的節目有什麼質量可言,對民智的增長又有什麼作用,可是,這樣的所謂「開講」節目,在台灣就是有「市場」。

有市場,就自然地有影響力,結果整個社會風氣,連政府施政也被這群「名咀」左右;為的可能是他們在社會上也有一定的叫座力,亦非常有可能是「祈求」自己不會成為下個「被討論」的對像。因為這群「得個『講』字」而又不用負責的「名咀」,經常「胡亂影射爆料,引發爭議」;否則,他們那有「通告費」呢?

可是,當整個社會也淪落到「選舉需要找名咀站台」,到立法院答辯之前,要以魚翅「諮詢」名咀意見,之後還要讓人家「獨家爆料」,弄得「請食魚翅一身腥」的地步。這個社會還算健康嗎?

話又說回來,如果這群名咀失去了「群眾的力量」,他們還可以生存嗎?早前,台灣有一個調查發現,有不少台灣民眾每周花超過4個小時以上去看不同的「名咀節目」,如果以每一個節目約一小時算,他們就差不多一周佔一半的時間都在「跟名咀玩遊戲」。在這種「諸君樂於吸毒」的情況下,電視台只是詢眾要求罷了!



2009年7月14日星期二

2009年7月14日 - 中山海外聯誼會第十七期會訊 - 寶島之南

原文:

隨著兩岸關係緩和及(大)陸客遊台措施的出臺,不少大陸同胞終於可以一嘗平生宿願,親「腳」踏足臺灣這塊寶島。近期,筆者也收到不少國內朋友的查詢,詢問臺灣有什麼「好逛的,好吃的,好買的」之類。遊客對一個陌生的地方表現好奇,實在是人之常情,加上臺灣與大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種好奇之心便更見得合情合理。友人們有時提及的地方,有時連筆者也沒有去過,甚至沒有聽過,可見得「旅遊雜誌」的威力果真驚人。不過,筆者所聽到查詢的熱點,主要是圍繞著幾個名城,包括活力十足的臺北、好山好水的花(蓮)(台)東、休閒舒息的台中及西南重港的高雄…唯獨是缺了府城文化的台南。 

早前一陣「海角」風潮讓大家對台南充滿了好奇,但當大多人把台南看作「旅遊幻想」對像時,便極易想到「台獨」。其實,從地理上的看,台南的位置的確是我國境內,面向太平洋的其中一個最南端。當地,風平浪靜,與大陸對岸有著便利快節的海上航道,孕育出獨有的府城文化;而這種府城文化巧合地全部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民風。所以,臺灣人有一句說話:「未有感受過台南的府城遺風,便不瞭解臺灣的發展。」台獨根據地…大概是這二十多年來的別有用心者強加上去的吧! 

若然大家有機會遊覽台南,便一定會去「安平古堡」。安平古堡記載了南明名將鄭成功擊退荷蘭軍隊,在台南設府治台的歷史;我們從數墫的「斷炮」,便可以知道當時收復臺灣的艱辛。鄭成功不但文治武功了得,而且還把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帶到臺灣,為臺灣的文明奠下了良好的基礎。心清眼明的朋友都會聽過,臺灣有「九族同胞」(後增至十三族),族群部落文化是原住文化,這與近代的社會經濟模式相差甚遠,但鄭成功的設府治台,便把明朝的制度規管帶到臺灣,令民智大開。至於離台南火車站不遠的「赤崁樓」,就更是充滿了民族復興意識的歷史地標,內裏有一尊「鄭成都受降像」,記載了荷蘭軍隊投降的歷史。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漢室正統」的朝代;明末清初,鄭成功領軍退到臺灣,便是打著「反清複明」,「驅除韃虜,恢復漢室」的口號,繼續與滿清皇朝周旋。雖然,延平郡王最後也壯志難籌,但他的思想卻影響了清朝二百多年的民間運動的發展。有記載指偉大的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主張,部份亦是受到鄭成功的影響。 

在文化方面,台南亦是最能表現中國文化的地方。今日,大家能夠如數家珍的臺灣名牌大學,大概是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成功大學之類;但臺灣第一所大學其實是在台南的,它就是赫赫有名的「台南孔朝」。台南孔朝有「全台首學」的美譽,可見到它在歷史上面的重要位置。正如前文所言,鄭成功來台之前,臺灣其實只有部落文明,延平郡王設府治台之後,便開學教化民眾,及後,近幾十年臺灣當局所宣導的「孝悌、忠信、禮儀、廉恥」八德,亦是脫胎於中國的儒家文化。所以,曾經到過臺灣的朋友都會發現,臺灣除了「佛堂、道觀、三聖宮(儒釋道三教合流的廟)」特別多之外,便是每個縣市均會有一所「孔朝」,由此可知,臺灣民眾對中國儒家文化的推崇;亦有幸于儒家文化早在臺灣落地生根,才令臺灣民眾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抗衡後其臺灣北部的「日治文化」,不至於失落了自己的根。

 要是各位在台南市的延平老街,看看「劍獅埕」的特色,或是在台南市中心的「五妃廟」(一所僅有的「前廟後墓,廟墓合一」)沉思五妃以身殉國的忠貞;又或是一嘗「阿俊師魯面」,這種台南的魯面是從前「愛女出閣」的時候,贈送給隔離鄰舍,一同分享喜悅之用,均充滿著閩南的味道;只是不會做廣告,所以沒有「杜小月擔仔面」名氣那麼厲害。筆者相信各位都不會感到陌生,台南的一草一物,民間風情,生活文化,不是全都是源自中國的嗎? 

社會學家米勒把民族定義者為一種「共同體」,認為民族是有「共同的信仰、歷史的延伸、共同活動與特定疆域、及公共文化」。所以,下一次再有人提及台南是「台獨根據地」時,我們便可以建議他到「安平古堡」及「台南孔朝」領受一下「府城遺風」。從歷史的角度研究,二十年的台獨扭曲並不算得上是什麼東西;相反,超過二百年的文化植根,同根同心,卻是不容被否定的。

刊文:(下圖點擊後可放大觀看)






2009年7月13日 - 台灣三害之一 - 傳媒

原文:
早前,台灣立法委員費鴻泰指出台灣有三害,那就是「傳媒、名咀、司法官」。費鴻泰這一言,實在不失為「千古巨眼」。費兄(台灣人對朋友的尊稱,一般在姓氏後用「兄」;親密的朋友便用名字,例如「鴻泰」)所指的傳媒、名咀兩害,筆者簡直「舉腳贊成」,至於第三害呢?我們容後再談吧!今期,我們便先談談「傳媒」吧!

筆者曾經在一本政經雜誌專欄中提及,從前台灣的平面傳媒是相當沉悶的。報章是既沒有彩色的相片,也沒有悅目的標題。新聞報導平板得像念書一樣,完全跟「鏗鏘」兩個字拉不上關係。在「動員磡亂」時期的台灣,人民素質無疑是比今天單純得多了。

情況一直至「生果日報」登陸台灣,台灣的平面傳媒便出現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台灣的民眾亦步入了「每日一生果,真相遠離我」的年代。生果日報極速成為台灣最暢銷的報章之一,並成功地「扭曲」了台灣的平面傳媒;從此,「報紙」在台灣便等同於「裸體+屍體」的「代名詞」。而且,「一紙報導」與「催名符」無異;在傳媒的激烈競爭下,「各路英雄」更走向「不擇手段」的地步;十多年前,轟動一時的「白曉燕案」,小妮子差不多就是在傳媒的「催命」之下而玉隕香消。

雖然,事過境遷,但傳媒的作風依舊,一些濁流清泉,也被革滅殆盡,例如已經「關門大吉」的民生報便是在這種環境下被送進「博物館」。

近期,陳水扁女兒,前第一家庭「公主」陳幸妤出庭應訊,經常被傳媒包圍,令筆者終於明白什麼叫:「透不過氣來」!而陳幸妤亦對傳媒「嗆聲:(台灣里語,意思是責難)」,直指傳媒要把她「逼瘋」。公主的形容實在為在「沒有半點過份」;我們試想想,如果連「上廁所」也擔心被「長短火(攝影鏡頭)」監視、偷拍,生活是多麼沒有安全感,真是「唔痴線先出奇」!

話又說回來,傳媒的「太超過」是誰做成的呢?一句市場競爭激烈,難道便可解釋一切麼?筆者經常說:「有這樣的讀者,便有這樣的傳媒」。商人是絕對不會做任何與「市場價值」脫勾的生意。

民眾照樣的罵,同時又照樣的喜歡看「裸體+屍體」,還要不時「Review」,重新再看一次,如果是「連續劇」就更「物超所值」;這樣「自作業」,我們又可以怪誰呢?

「食得煙就預有Cancer」,我們下次再談談第二害:「名咀」。


刊文:

2009年7月9日星期四

2009年7月9日 - 理想與現實談「陸客訪台」

原文:
2003年的「沙士」一役,重創香港經濟;原因是沙士的威力不限於「可以致命的疾病」,最「要命」的是它「斷」了香港的「人氣」。「人氣」一斷,香港的元氣必然大傷;還好,我們有偉大的祖國支持,「自由行」出台,問題好像便馬上得到了解決,經濟也一如得到了「新動力」。可是,這一招真的是「萬試萬寧」的嗎?情況一轉到台灣,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

馬英九上台前後,一直嚷著「馬上好」、「併經濟」等口號;而大陸方面也積極地配合,「馬上」送出「(大)陸客訪台」這份大禮給馬(英九)政府。希望把香港的成功經驗,依樣畫葫地搬到台灣去。可是,一年下來,到台灣的陸客只有36萬左右,比原先估計的100萬少了接近六成。那就是說,平均每天只有1000位陸客到台灣旅遊;能夠創造的經濟效益亦由原先估計的600億新台幣,大幅下降到只有180億新台幣。最令人擔憂的是,訪台陸客的數字並不是穩步上升,而是至今年4月之後明顯出現「層層下降」的趨勢。

(總統)府方的說法是「已經比(陳水)扁政府年代翻了好幾倍!」的確,在阿扁的時候,大陸客每天到台灣的人數平均不足300人。台灣民眾均高呼:「我的媽呀,投資全泡湯了」。尤其是旅遊車業界,在遊客量不足的情況下,不賠本才奇怪呢?到過台灣的陸客又如何呢?一句「貴又不好玩」,便恰當地反映了陸客的心聲。

有人認為寶島的吸引力不敵金融海嘯的沖擊,又有人認為在「政治正確」降溫之後,大陸旅客的選擇多的是,何必急著向溫(家寶)總理效忠 - 「走不動,爬也要去看一看」。可是,只要我們細心想一想,便會擦覺這一切,又一切的理由,真的比較弱;說穿了,還不是台灣方面的「口碑」做得不好。陸客們一傳十、十傳百,自然越來越少訪台陸客吧!但這又是「誰之過」呢?

大陸的好意,著實是希望拉動台灣經濟的發展;可惜,他們沒有「想清楚」,馬政府也沒有「攪清楚」,台灣當地的旅遊配套完善了嗎?業界真的可以「哽」下嗎?一股傻勁讓大陸客到台灣旅遊,結果「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到處看到的也是過去八年扁政府沒有處理好的問題;例如「斷裂的日月潭」、「死魚塘 - 澄清湖」,還有讓你「悶死」的公交系統。

還有,當年香港可以全面收割「自由行」之利,是因為香港佔百份之90的經濟體系也是服務業,而台灣卻只有大概7成。這樣一算下來,「大象要轉身」 - 談何容易呢?

有時候,我們「好心做壞事」,還不是一樣做了「壞事」嗎?別說台灣,CEPA在港落實超過5年,但實際帶動香港的增長卻連200億港元也不到,香港股票市場一天的成交已可抵CEPA5年。現實與理想,差距真大呢!


刊文:

2009年7月3日星期五

2009年7月3日 - 美極!何止「七里香」

原文:
陣子,我與一位開酒樓的朋友把酒言歡;友人知道我非常愛吃燒肉、燒鵝及燒鴨之類的食物,便特意命廚師為我準備了一隻「明爐燒鵝」。席間,我與友人分享了北 京市崇文區哈德門「便宜坊烤鴨店」的表演,廚師那種出神入化的手藝,把整隻烤鴨漂亮地「分屍」,並把只有兩條,奉為極品的「鴨頸肉」供給最尊貴的上賓享 用。那次的表演,實在教我畢生難忘。友人見我意興甚濃,便教了我一句飲食業的里語,有趣地帶出雞、鴨、鵝三禽最好吃的部份,那就是「鵝頭、鴨頸、雞屎忽 (屁股)」;更有趣地讓我記起在台灣的小吃當中,至少可以吃到「東山鴨脖(頸)及七里香(雞屁股)」。
 
台灣眾多食品當中,筆者認為台灣人愛吃「七里香」與「檳榔」是全世界少有的。而筆者在三十歲之前也對「七里香」沒有什麼好感,始終在香港長大的我,除了會 把「魚尾」哽下之外,便對一切與「屁股」有關的食物均「拒之於千里」。還記得多年前,春節回台探望外婆;並把她帶到南投老家觀光,我們在午餐時點了一盆 「藥膳烏雞煲」,讓老人家暖暖身子。雞煲剛端上桌子,我便把雞屁股扔掉,這個舉動差一點被外婆「罵翻天」。台灣人對「雞屁股」實在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情。
 
話說早在30 前,台中市繼光街成功路口的謝老闆(接近傳說軼名)。憑著細心的處理手法及獨特的醬料,將當時不起眼的雞屁股,烤成美味的串燒在路邊攤叫賣。由於,「烤雞 屁股」這個名稱難登大雅,謝老闆遂把「烤雞屁股」取名為「七里香」,令叫賣的人不覺嘔心,吃的人也樂於哽下肚子;「烤雞屁股」便成了烤肉小攤最暢銷的「主 角」,而七里香之名也不脛而走。可見,在一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台灣人對只要是可以吃的東西也不會浪費,而七里香也絕對是名不虛傳的,大家試想想一個個肥美 的雞屁股,經過燒烤處理,那種香氣真的七里之外也可以聞到;而且重點是這種「街邊小吃」,實在是便宜得令人吃驚。一串有五塊雞屁股的「七里香」,盛惠二十 塊新台幣,用不到「五蚊」港幣的價錢便可以吃到五塊雞屁股,這種小吃不要說是30年前,就算是今天也是非常大眾化的。
 
至今日,七里香除了有炭火燒烤之外,還有油泡處理的、鹽酥處理的,而且已經不是台中獨有,價錢照樣是非常大眾化。如果大家把心結放開,抱著「吃肉丸」的心 態品嘗台式小吃,筆者非常建議大家下次到台灣的時候,一定要試試「七里香」。當然七里香除了是「雞屁股」之外,它亦真的是一種「香科植物」的名稱,是以 「花香濃郁傳七里」而得名。至於筆者會吃「七里香」除了因為它是下酒佳物以外,亦算是對以往生的外婆一種懷念吧!
 
延伸閱續:Nownews.com - 七里香種子盆栽DIY

刊文:請點擊以下圖片,然後再點擊右下角「放大圖畫」,便可清楚閱讀。


2009年7月2日星期四

2009年7月2日 - 「合併」出大事

原文:
對於長期住在香港的朋友來說,大部份對大陸及台灣的地區行政劃分也不太清楚;這也是蠻合理的,香港是一個「交通便利的旦丸之地」,如非有心「決戰萬戶侯 - 區議會選舉」的朋友,我們經常連十八區也「講不出聲」。今日,我們也鮮有聽聞,小學生們可以以「香港島、九龍半島及新界」來形容香港。相反,在大陸及台灣,這種分野是非常明顯,所得到政府下放的資源及行政地位也十分不同。例如:大陸是「省、市、縣、鎮、鄉」,層層下降,絕不含糊。台灣則反之,縣市之間是沒有從屬關係,而縣的面積又大多數比市大,但由於歷史的發展因素、「市尊縣卑」的情況時有發生;造成地方行政上的「心態不平衡」。 

早前,台灣行政院提出「縣市合併及升格」的建議,並有所謂「三都十五縣」的偉大設想,把台灣現時的「地方行政版圖」重新劃分。旋即有11個縣市提出升格申請。如果我們將台灣的地圖與「三都:即大台北、大台中、大高雄」的概念混為一談,我們便會發現這個建議是有可取之處。我們先別管合併對藍綠政治利益的考量;但從地理上看,台灣島是被中部山脈呈「Y」字型分割開來,而「Y」的三端正正是台北、台中及高雄的所在地。可是,歷經國民黨長年的統治,台灣二十三個縣市中(包括兩個直轄市),只有台北獨尊,在「一橋之隔」的台北縣,便已經是「兩個世界」。台北市人口高達260萬,佔台灣2300萬人口中的11%。而同屬直轄市的高雄,她的人口與高雄縣一併計算,才只得270萬。這種發展失衡的情況,令到當地居民經常「心裡咕咕咕」!最為具體的反映是台北的桃園(中正)國際機場是亞洲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但高雄的小港國際機場,名為國際,實為內陸;而台中的清泉崗國際機場唉!可以用的嗎?所以,如透過合併升格,而令到地方發展得到平衡,這應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合併升格必然涉及一個極嚴重的難題,那就是「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再分配問題。縣市合併,自然會出現兩位領導人,變為一位領導人的局面;這種「可預期的權力再劃分亂像」,筆者還相信還有辦法可以解決的;反正藍綠兩個陣營,經常也「家變當食飯」,並不算什麼新奇事!但中央與地方之間又如何擺平呢?

如果大家「記性好」,便會記得前民進黨主席施榮德在發動「百萬紅衫軍倒(陳水)扁」運動時,時任行政院院長民進黨籍游錫(方方土),要求時任台北市市長馬英九要負起恢復台北市秩序的責任。豈料,馬英九當時的回應差不多脫口說了句:「這不是游院長可以過問的事」。原因是在台灣的行政架構中,五院之首與直轄市市長均屬同級。日後,若然多了幾個「直轄市」,中央的笛聲是否還可以「吹得響」,真是未知之數。

畢竟,理想與現實經常是有明顯落差的,筆者真的很想向具學者背景的台灣行政院院長劉兆玄發問:你是不是在火星當院長呢!


刊文: